【开栏的话】
当梯田云雾漫过田埂,当火塘炊烟缠上木楼,云南的乡土间,藏着一群身怀“绝活”的人:或指尖捻着千年银线的白族银匠,或喉间滚唱古老调子的哈尼歌师,或把山间草木绣成星河的绣娘,或将理论宣讲唱进民心的工作者。
没有聚光灯,却以一辈子的坚守,让非遗沾着烟火气,让民俗透着鲜活劲儿,让理论宣讲飞进千家万户。即日起,云南宣传网、云南网带你走进村寨巷陌,寻访“藏在民间的高手”——听他们的故事,看手艺里的光阴,触摸云岭大地鲜活、滚烫的文化脉动。

阿尼么,在彝语中意为“鸟都没有的地方”,形容曾经生活条件的恶劣与艰苦。位于大理白族自治州漾濞彝族自治县的阿尼么村曾是一个典型的“空心村”,村里近70%的劳动力外出务工,只留下日渐沉寂的村庄和留守的老人孩童。
但如今,阿尼么村废弃的石头房飘出了音符,荒芜的坡地化作了舞台,村民的山歌被录制成MV,唱向了四面八方。这一切的转变,都离不开一个关键人物——著名民族音乐人、云南乡土文化能人李永康。

阿尼么村 图源:“大理先锋”微信公众号
石头里“听”见音乐
废弃村落的艺术重生
阿尼么村曾因交通闭塞、产业单一而日渐沉寂,许多老屋只剩残垣断石。“小时候,阿尼么村在我的记忆里就是个‘石头窝窝’,交通不便,经济落后。年轻人基本外出打工了,村里缺乏生机。”李永康说。
9岁与父母离家后,李永康很少再回到寨子。后来,李永康当过体育老师,做过水利工程,挖过隧道、焊过电焊、接过通风管道,跌跌撞撞,才和音乐走到了一起,成为云南小有名气的词曲创作者。他常说,自己对音乐的感知来自这片土地的滋养:“我从小就在核桃树下听着山歌长大。”李永康创作的《偷走云龙》《要走啰舍不得》等作品,以及执导的音乐电影《石斛花开》《核桃树》《云南青年志在四方》无不与云南的风土人情紧密相连。

阿尼么村“小货房子”李丽 摄
“我虽然在外创业,但心里一直挂念着家乡,总想着要为村里做点什么。”李永康第一次想回老家是在2015年。就在2017年的一天,父亲随口一句“老了,能回老家多好”,坚定了李永康回老家的决心。
2018年,李永康毅然返乡,投资1300万元打造以石头为底色、艺术为内涵、乡愁为内核的“阿尼么007艺术农庄”,以此为龙头,将废弃石头转化为音乐博物馆、艺术展区,带动44户村民参与创业,形成“石头+艺术+乡愁”的独特IP。

阿尼么村“牛棚咖啡”图源:“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微信公众号
李永康保留石墙的斑驳肌理,将废弃畜棚改造成音乐博物馆,收藏彝族口弦、月琴等传统乐器;在石窟中布置艺术展区,陈列村民的刺绣、陶器与当代艺术对话。农庄里,石磨成为餐桌,石槽蓄水成景,甚至一块形似鼓面的青石也被嵌入地面,供游客即兴敲击。他以艺术之手,让每一块石头都有了生命。
为什么农庄取名为“阿尼么007艺术农庄”?李永康说:“007有三层意思,一是自己的出生年份是1977年,另一层代表音乐的7个音符,最后是彩虹的7种颜色,象征着乡亲们的日子多姿多彩。”

“阿尼么乡村好歌汇”图源:“风花雪月号”微信公众号
从“好歌汇”到音乐生产线
让乡村声音走向世界
如何让艺术与产业结合?李永康的答案是:用音乐串联乡土与时代。
艺术农庄主打音乐文化影视创作,李永康工作室的墙上放满了音乐磁带、CD、黑胶唱片。“我们将录音棚从昆明整体迁至阿尼么,希望以音乐为笔,为这片土地书写艺术的灵魂。”李永康介绍道。“通过构建集创作、录制、展演于一体的完整音乐生态,为乡村注入深厚的文化内涵,让动人旋律成为吸引游客、留住记忆的独特符号,让阿尼么不仅是风光秀美的村落,还是滋养灵感、安放身心的艺术家园。”李永康同政府部门和村民一起,把“石头村”建设成为“艺术村”。
作为大理州“艺术家第二居所”试点之一,阿尼么优美的自然风光、独特的文化气息和乡愁韵味也吸引了众多艺术家到此驻留,他们用艺术的笔触展现阿尼么的魅力,用音乐与乡村完成深情对话。

李永康(右一)指导歌手录音及唱歌
“如果你创作出来的作品,老百姓都不喜欢,那就谈不上艺术。”李永康经常对艺术家们说,“我们首先要把自己脚下的这块土地创作好。”他将音乐艺术深度融入乡村振兴,创作了《老家》《姑娘回来吧》等充满乡土情怀的歌曲。这些作品不仅为活动助兴,其轻松传唱的旋律更成为节日营销的爆点,为“整村IP化经营”打下群众基础。
今年6月,李永康发起“阿尼么乡村好歌汇”,每周举办6场线上线下海选直播,将传统歌赛升级为全民参与的文化IP,吸引了大批歌手和游客。牧羊人的山歌、农妇的调子、孩子的童谣,都能通过手机屏幕直达观众,优秀歌手被签约培养,由团队为其量身创作歌曲、拍摄MV。
这条“乡村音乐生产线”不仅孵化本土明星,更吸引城市音乐人驻村创作。录音棚、露天剧场、民宿集群逐步建成,形成创作、录制、展演、旅居的闭环。

李永康(左)指导歌手排练节目
从今年5月到国庆假期,阿尼么村共举办90场周赛决出80强,6场年赛决出19强,活动的线上直播更是取得了浏览量2.3亿次、单场最高在线5万人的亮眼数据。
艺术乡建的未来
石头+音乐+乡愁=无限可能
“我们的目标就是以艺术家、艺术乡愁等元素,靠艺术的升级,来整体推动阿尼么的发展。”如今,阿尼么已成为云南“艺术乡建”的样本。游客来这里不仅为石头建筑打卡,更为聆听一场稻田音乐会,或参与村民的篝火歌会。
2024年“五一”开村以来至今年2月底,阿尼么共接待游客16.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60余万元,村级集体经济从2021年的3.6万元增加到了10.3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8年的8000元增加到了28000元。十余位外出务工的年轻人返乡成为咖啡师、摄影师、民宿管家。
“乡村振兴不是推倒重来,而是唤醒土地原有的灵魂。”从民族音乐人到乡村再造者,李永康用艺术证明了“乡土即潮流”。他用石头筑起舞台,让音乐成为桥梁,在深山种下了一个可复制的梦想:当每一片土地都能讲述自己的故事,乡村便拥有了永不枯竭的生命力。
策划:浦美玲 段琪宇 自建丽 杨萍
编辑:杨国芳 徐颜蓉蓉
设计:奎佳良
部分资料来源:“掌心漾濞”微信公众号、“风花雪月号”微信公众号、“大理先锋”微信公众号
相关链接:
云南乡土文化能人 | 杨建荣:34年匠心 让陀螺“活”出新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