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当梯田云雾漫过田埂,当火塘炊烟缠上木楼,云南的乡土间,藏着一群身怀“绝活”的人:或指尖捻着千年银线的白族银匠,或喉间滚唱古老调子的哈尼歌师,或把山间草木绣成星河的绣娘,或将理论宣讲唱进民心的工作者。
没有聚光灯,却以一辈子的坚守,让非遗沾着烟火气,让民俗透着鲜活劲儿,让理论宣讲飞进千家万户。即日起,云南宣传网、云南网带你走进村寨巷陌,寻访“藏在民间的高手”——听他们的故事,看手艺里的光阴,触摸云岭大地鲜活、滚烫的文化脉动。
2021年8月的怒江之畔,一辆汽车从兰坪出发,一头扎进了通往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中排乡的盘山公路。三个半小时的颠簸后,车子停在了中排乡政府文化站门口。
29岁的李国良背着行囊走下来,望着眼前低矮的砖房和远处连绵的群山,深吸了一口带着稻香的空气——他退役后,主动放弃成都工作机会,选择了“最远且最艰苦”的家乡,成为了中排乡文化站站长,也成为了乡亲们口中的“大白站长”。
理论宣讲接“地气”
“大道理”讲成“家常话”
初到中排乡,李国良就尝到了挫败的滋味。他揣着笔记本去各村走访,想组织一场简单的文艺活动,得到的却是村民们的摇头:“农忙哪有时间?”“没有服装没有钱,搞不成。”
重重难题让李国良不禁红了眼眶,“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李国良没有退缩,而是立刻迈开脚步走进村寨——两个月时间里,他走遍12个行政村、131个自然村,踏遍山梁沟壑,挨家挨户走访老人乡亲,细致记录当地的民俗风情与文化遗存。
这份用脚步丈量出的调研成果,最终手绘出一张详尽的《中排乡民族文化地图》,5项非遗项目、6位传承人、4处民族文化遗址的位置与细节被精准标注,为后续的文化工作与乡村振兴筑牢了根基。
“乡村振兴,既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李国良深谙此道,克服重重难题,积极组织文艺演出队,从三四支到如今的三十多支队伍,他们将理论宣讲融入文化实践,让政策春风吹进群众心田,把“大道理”讲成“家常话”。
在推普活动现场,李国良先不讲语法,而是举着当地的香米问:“大家想不想把这好东西卖给山外的游客?”见村民点头,他才笑着说:“学好普通话,就能跟游客讲清咱们的香米。”不少村民课后拉着他说:“以前觉得普通话没用,现在知道能帮咱卖货,我天天都练!”
校园里的宣讲更是藏着“巧思”。中排中学国防教育课上,李国良不讲大道理,而是掏出自己的退伍证,指着照片讲海拔4500米哨所的故事:“当时我和藏族、汉族战友一起巡逻,暴风雪里互相拉着走,这就是‘中华民族一家亲’。”下课铃响后,几个孩子围着他说:“李老师,我长大也要当兵守边疆。”
四年来,他化身“乡土讲解员”,用“乡音土话”在田埂间、文化活动中串联起民族团结的故事;用“各民族共饮一江水”的古老歌谣诠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组织文艺队用民族语言演绎政策知识,让移风易俗、普法宣传变得通俗易懂,让“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相拥”的理念深入人心。
“要把文化当成事业,让党的理论走村入户,让民族文化赋能振兴。”从海拔4500米的哨所到澜沧江畔的村寨,这位乡野间的“大白站长”带着军人的坚毅与赤诚,以文化为纽带,让理论宣讲接上“地气”,在群山间书写了“宣讲聚人心、文化促振兴”的生动答卷。
乡村振兴沾“土气”
老习俗长出新“钱景”
“开秧门,祈丰年!”伴随着铿锵有力的号子声,今年5月,中排乡开秧门暨第四届民族文化节系列活动圆满举行。这已是李国良举办活动的第四个年头。
活动当天,李国良穿着迷彩服,既当主持人又当摄影师,嗓子喊得沙哑。现场,祈祷声、唢呐声、锣鼓声、鞭炮声唤醒了沉睡一冬的土地,男女老少穿着拉玛人朴实的服饰,赶着耕牛,扛上犁铧,围观的村民鼓起掌来——没人想到,这个延续千年的习俗,能这么热闹,还能引来四面八方的游客。
文化搭台,互促经济。2022年开始,李国良以“开秧门”为突破口,将这一拉玛人延续千年的农耕习俗打造成文化品牌。
没想到,这场“开秧门”活动视频意外地在网上火了。李国良抓住机会,开通了“大白文旅”抖音号,用朴实的语言讲解“开秧门”的文化内涵:“这不是简单的插秧,是祖辈对土地的敬畏,是各族人民对丰收的期盼。”第一条短视频就收获了上万的浏览量,评论区里有人问“能去现场看吗?”有人说“想尝尝这里的米”。
于是,李国良趁热打铁推出了“田地认领”项目,成功签约40余亩土地,签约金额突破20万元,让曾经滞销的烟川香米变成“网红产品”。村民握着李国良的手说:“以前香米愁卖,现在还没种就拿到定金,真是做梦都想不到!”
如今的“大白文旅”抖音号,粉丝量已涨到16000。李国良成了家乡的“代言人”,直播镜头里既有“开秧门”的热闹场景,也有中排兰花、醇香的烟川香米、甜美的沃柑等特产。他还特意在文化活动现场开辟展销区,组织村民摆起摊位,让游客带走乡愁的同时,也为乡亲们开辟增收新渠道。“这都是乡亲们的汗水结晶,要让中排的好被世界看见!”
乡村振兴既要富“脑袋”,更要富“口袋”。四年的时间,“开秧门”从一场小仪式变成了持续三天、吸引一两万游客的文化节,餐厅爆满、农货热销成了常态,这一传统农事庆典逐渐成为吸引游客、带动乡亲增收的名片。
李国良牵头打造的“烟川香米”品牌,亩产稳定在800至1100斤,优质稻占比超90%,累计创收672万元,带动250余户、1000多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他还组建“返乡青年创业联盟”,带着各族青年直播卖沃柑、兰花,曾经“养在深闺”的农特产品,如今成了全网热销的“网红货”。
“要把文化工作当成一份事业,一如既往坚持到底。”澜沧江的水滋养着中排乡的土地,也见证着李国良的坚守。他用脚步丈量民情,让理论宣讲接上“地气”;用文化激活资源,让乡村振兴有了“底气”。正如他在“开秧门”上喊出的号子:“文化扎根,团结同心,日子才能红火暖心!”
策划:浦美玲 段琪宇 自建丽 杨萍
记者:杨萍
设计:奎佳良
部分内容来源:兰坪文旅、兰坪县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