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当梯田云雾漫过田埂,当火塘炊烟缠上木楼,云南的乡土间,藏着一群身怀“绝活”的人:或指尖捻着千年银线的白族银匠,或喉间滚唱古老调子的哈尼歌师,或把山间草木绣成星河的绣娘,或将理论宣讲唱进民心的工作者。
没有聚光灯,却以一辈子的坚守,让非遗沾着烟火气,让民俗透着鲜活劲儿,让理论宣讲飞进千家万户。即日起,云南宣传网、云南网带你走进村寨巷陌,寻访“藏在民间的高手”——听他们的故事,看手艺里的光阴,触摸云岭大地鲜活、滚烫的文化脉动。
保山市昌宁县翁堵镇的夜一黑透,一方白色银幕缓缓展开,就像块“吸铁石”——周边群众闻讯从各处赶来,目光热切地投向幕布,等着光影里跳出故事来。
而对昌宁县翁堵镇的公益放映员李思灵而言,这样的场景不过是他工作日常的缩影。长久以来,他拉着电影放映设备,手中牵起乡村打歌队的纽带,脚步踏遍山路弯弯,走遍昌宁县许多乡镇。他以文化为桥,不仅点亮了群众的文化生活,更用光影的力量为乡村振兴注入了鲜活动能。
一束光影“点亮”基层文化生活
三代人的“光影接力”
李思灵的“放映情结”,是打小在爷爷的放映机旁“泡”出来的。
李思灵,来自一个农村电影放映员传承三代的家庭。他的祖父李尚廷是昌宁县第一批电影放映员,从事露天电影放映22年;随后叔叔李国举、弟弟李思美相继接下这个为乡亲们放映电影的重任。“从小在老一辈放映员身边耳濡目染,久而久之我也爱上放映员这份职业。”李思灵说。
在李思灵看来,交通不便的乡村中,留守儿童与老人难以轻松用电视、手机获取影像内容,农村电影放映便成了他们不可或缺的精神补给。这方小小的银幕,不仅串联起一家三代人的光影理想,更装着乡亲们沉甸甸的期待。
凭借对电影的热爱,2015年,43岁的李思灵正式进入农村公益电影放映行业,成为新一代放映员,沿着叔叔和爷爷走过的路在村寨之间继续奔走。哪个村放映条件好、哪段路有陡坡、哪里的路颠簸,他都了如指掌。多年来,李思灵累计在昌宁县鸡飞镇、卡斯镇、勐统镇等5个乡镇放映超万场电影。
李思灵在工作中
银幕下的“小巧思”
从“咔嗒”响的胶片机到如今的数字放映机,机器换了几代,但李思灵的“规矩”没变:放电影得听群众的,播放群众喜闻乐见的片子。
“我认为要想留住观众,既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也要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为此,李思灵专门制作了一张节目单,把每一份期待都融入影片选择里。所以即便现在家家户户通了有线电视、网络也越覆盖越广,村民们对他的期盼丝毫未减——“李师傅,你可要常来我们村里,我们都等着你给大家放电影。”“放心,只要我还能走得动,肯定来。”
放电影的日子,李思灵经常是当天下午四五点骑着摩托车出发,次日凌晨两三点回到家,碰到天气不好时,晚上就住在村委会办公室凑合一夜。“虽然很辛苦,但是只要看到群众的笑脸,就会有满满成就感。”
李思灵还持续推进“电影文化进校园”,截至2024年,覆盖32所完全小学、4所初级中学,7560余名师生受益。2023年9月,为让公益电影更贴合当地文化土壤,他结合当地少数民族的传统习俗,组建电影打歌队,打造“电影+打歌”新场景——观影后,群众伴着民族乐曲起舞,银幕光影与民族歌舞交织,既让公益电影“活”起来,也让民族文化在互动中焕发新活力。
李思灵在工作中
光影里的“新滋味”
“农村地区需要电影,需要文化的充实,农村电影放映工作并不是简单地放电影,而是加强农村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李思灵深知,对于那些从来没有走出过大山,不识字、不会用智能手机的人来说,电影不仅仅是消遣,更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电影放映对老百姓有益,这也是他从事这项工作的价值。
于是,李思灵积极探索“公益电影+”模式的新玩法,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以“公益电影+党员”“公益电影+校园”“公益电影+打歌”的模式将红色精神、政策法规、电影文化等送予党员、送进校园、送到群众家门口。
2025年,李思灵累计在昌宁县5个乡镇的党员会议上放映电影206场次,在48所校园放映电影192场次,开展“公益电影+打歌”活动628场次,惠及9900余人次。创新方式留住了观众,传递了精神与文化,让每一场放映都精准服务、深入人心。
对李思灵而言,放映电影不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种责任、一份坚守。如今,他组建的打歌队在银幕下起舞,校园里的观影笑声在回荡,那些被光影温暖过的日子,都成了他践行责任、接续使命的见证。或许未来的路依旧有山路弯弯,但只要那束光还在,这份对文化的赤诚,就永远不会熄灭。
策划:浦美玲 段琪宇 自建丽 杨萍
编辑:徐颜蓉蓉
设计:奎佳良
部分来源:云南日报、云南网、保山新闻网、昌宁新闻网、昌宁发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