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当梯田云雾漫过田埂,当火塘炊烟缠上木楼,云南的乡土间,藏着一群身怀“绝活”的人:或指尖捻着千年银线的白族银匠,或喉间滚唱古老调子的哈尼歌师,或把山间草木绣成星河的绣娘,或将理论宣讲唱进民心的工作者。没有聚光灯,却以一辈子的坚守,让非遗沾着烟火气,让民俗透着鲜活劲儿,让理论宣讲飞进千家万户。即日起,云南宣传网、云南网带你走进村寨巷陌,寻访“藏在民间的高手”——听他们的故事,看手艺里的光阴,触摸云岭大地鲜活、滚烫的文化脉动。
清晨的苗寨,薄雾还没散尽,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屏边苗族自治县湾塘乡伍家村的院坝里就飘起了笑声——七八个苗族妇女围坐在一起,彩线在指间翻飞,绣布上的蝴蝶刚露雏形,有人举着绣布喊:“陶姐,你看看我这针脚对不对?”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苗族刺绣”代表性传承人、云南乡土文化能人陶琼莉,转过头手把手说道:“对,向右上方挑,走针再均匀点,蝴蝶的翅膀才会活。”
7岁拿起绣花针
陶琼莉和苗绣的缘分,从3岁那年攥着妈妈的绣花针就开始了。
“小时候就喜欢看妈妈绣东西,还模仿大人学刺绣。”从小,陶琼莉就对苗绣有着极高的天赋,7岁拿针,13岁时就能独立做一整套苗族服装。“苗家有一个说法,姑娘要穿着自己做的嫁衣嫁给心爱的人,才会幸福。后来我渐渐爱上了这门手艺,舍不得也放不下。”
2002年,结婚后的陶琼莉揣着攒下的积蓄在县城开了家民族工艺品店,但是没摸透市场的她,半年过去,几乎赔得血本无归。
不服输的她拉着丈夫侯振伟,跑遍昆明、广州等地学习民族工艺包的制作技术,了解市场行情。“苗绣技艺没有文字记载,是一代又一代口口相传,因此也被称为‘无字史书’和‘穿在身上的史书’。”陶琼莉直言,尽管自己是苗家儿女,也未必全面了解苗绣,掌握各项技艺。
之后的几年,在反复多次的打工、创业尝试中,走了不少弯路的夫妻俩还是看准了民族刺绣的前景与商机,毅然决定回乡创业。“我们苗族刺绣多好,为何不回家创业?”抱着这样的想法,陶琼莉夫妇俩争取到了几万元的创业贷款,加上自己的积蓄,做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建起“锦绣工坊”。
从此,陶琼莉夫妇俩一心扎进了苗绣中。
“绣娘”背着娃娃绣着花
“陶姐,我能在家绣吗?娃还小离不开人。”一次培训课上,湾塘乡的马文珍红着脸问出这句话,让陶琼莉心里一揪。她知道,苗寨里不少妇女都像马文珍这样,想挣钱又放不下家庭,“要是能让她们在家门口挣钱,不就能两头顾了?”
于是,陶琼莉就推出“前店后村”生产模式:厂里向各村寨的绣娘们分发绣线、回购绣片,再将绣片加工成完整的苗族产品向外销售。通过刺绣,每月有2500元左右的可观收入,在家门口就能实现“背着娃娃绣着花,养活自己照顾家”的美好愿望。
2014年,“锦绣工坊”升级成“绣莉丰乡民族工艺制品厂”,陶琼莉的“野心”也大了:“不能让苗绣只藏在苗寨的衣柜里,得让更多人看见它的美!”如今,陶琼莉创办的苗绣厂不仅有产品及服饰的制作,还成了集文创、旅游、苗族刺绣体验于一体的苗族服饰和刺绣技艺传承基地,产品远销上海、广东以及老挝等地区和国家。
“既保留苗绣的传统,又融入现代元素,让更多人接受、喜爱,让苗绣真正走出大山。”为了让绣娘们挣得更多,陶琼莉还常常琢磨新花样:把苗族里的“蝶花”“鸟纹”绣在帆布包上,把梯田、云雾融入设计,让老手艺长出“新模样”。一大批苗绣文创——手包、钱包、单(双)肩包、桌布、抱枕等家居用品、特色旅游产品及创新工艺品等深受消费者喜爱。
而今,像马文珍这样的绣娘,陶琼莉带动了500多个,覆盖屏边多个乡镇,让绣娘实现居家就近就地就业。“不是我厉害,是大家的针线一起把日子绣红火了。”陶琼莉总说,自己不过是个“搭桥的人”,真正的主角,是每一位拿起绣花针的苗家姐妹。
2022年,“屏边苗族刺绣”入选云南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苗绣也逐渐成为苗家妇女“守着家、抱着娃、绣着花、养着家”的美丽事业。
老手艺有了“新主播”
“家人们看过来!每个花饰图形都有故事,可以说一张绣片就等同于一段苗族的发展史。”镜头前,陶琼莉穿着自己绣的苗族盛装,熟练地展示着手里的绣品,直播间里的订单提示音此起彼伏。
如今的她,在网络平台上开起了“绣课”,从基础的平绣针法教到复杂的锁绣图案,方便苗族传统刺绣爱好者们学习,为屏边提供了一个网络学习刺绣的平台,粉丝也慢慢涨到上万人。
更让陶琼莉骄傲的是,自己绣的苗族盛装,曾在美国华盛顿华人博物馆展出。“不管何种绣法,都是苗族祖先智慧的结晶,上面的图案构思、设计都是来自日常生活和传说等,记录了苗族祖先生活的点点滴滴。”陶琼莉说道,手里的绣花针不仅绣着图案,更绣着苗族的文化根脉——那些没写成文字的历史,都藏在一针一线里。
除了“直播”,陶琼莉还把苗绣文化“绣”进了当地的小学、中学、青少年活动中心。从2018年起,每个星期,她都会去学校上两节课,教孩子们用铅笔勾勒传统纹样,握着他们的小手教穿针引线。“老手艺有了小传承人,就不怕断了根。”
如今的屏边,苗绣早已不是藏在箱底的“老物件”——滴水苗城的建筑上,印着苗绣图案;旅游景区里,苗绣文创成了“抢手货”……
“只要我还能拿得动针,就会一直绣下去。”夕阳下,陶琼莉坐在院里,手指翻飞,丝丝缕缕,苗族绣娘们把春天“绣”进了苗族大山里,把“指尖上的非遗”绣成了乡村振兴的“金钥匙”。
策划:浦美玲 段琪宇 自建丽 杨萍
编辑:杨萍 徐颜蓉蓉
设计:奎佳良
部分来源:中共屏边县委宣传部、屏边县文化和旅游局、人民日报、民族时报、云南网、红河发布、屏边县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