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乡土文化能人|白绍斌:木刻“绝版”人生

来源:云南宣传网 2025-09-23 18:11:21 【字体:

       【开栏的话】

当梯田云雾漫过田埂,当火塘炊烟缠上木楼,云南的乡土间,藏着一群身怀“绝活”的人:或指尖捻着千年银线的白族银匠,或喉间滚唱古老调子的哈尼歌师,或把山间草木绣成星河的绣娘,或将理论宣讲唱进民心的工作者。

没有聚光灯,却以一辈子的坚守,让非遗沾着烟火气,让民俗透着鲜活劲儿,让理论宣讲飞进千家万户。即日起,云南宣传网、云南网带你走进村寨巷陌,寻访“藏在民间的高手”——听他们的故事,看手艺里的光阴,触摸云岭大地鲜活、滚烫的文化脉动。

玉溪市研和街道秀溪社区一幢普通民房的三楼,阳光透过玻璃窗洒进房间,映照着一幅幅色彩浓郁、刀法精湛的版画,空气里弥漫着淡淡的油墨香和木屑气息,仿佛这个空间里飞舞的精灵。这里是云南版画家白绍斌的工作坊,一个诞生无数“绝版”艺术的地方。

       创新版画技法

       强烈的“木味”和“刀味”

绝版木刻,就是在版画的创作过程中,或黑底、或白底,层层叠印。下一版将上一版需要保留的色彩位置在木板上刻除,印制之后,再将这一版需要保留的色彩位置在木板上刻除……刻和印的过程即是渐进的“毁版”过程,画成版毁,画作由此成为“绝版”。

已经从事版画三十余年的白绍斌,是云南绝版木刻的代表人物之一,代表作《情缘版纳》系列、《戛洒花腰新娘》系列,展现了傣族的生活和文化,也体现着他对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深厚情感。他创造性地将版画雕刻技艺与云南重彩画的绘画技艺进行融合,使作品带有强烈的“木味”和“刀味”,在版画中的绝版木刻领域形成了鲜明的独特风格。

白绍斌说,希望创作的每一个人物、每一处风景,都带有自己独特的标签和对故乡的情怀。经过无数次研究和打磨,白绍斌创造性地发展了传统木刻套色技法中的减版技法,将画稿、刻版与印刷结合在一起,边刻边印。“这是一个在尊重原创的基础上再创作的过程,自由、直接,充分发挥了绘画性语言。”这种技法不仅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错版问题,而且油墨经过层层叠加后呈现出独特的画面肌理,作品“刀痕”语言强烈。

运用这一独特的技法,身为傣族的白绍斌创作了近百幅表现玉溪新平花腰傣和西双版纳水傣风土人情的作品。这些作品色彩浓郁、刀法精准、层次丰富、人物栩栩如生,不仅再现了民族文化与生活场景,更传递出深深的乡土情怀,被多家艺术机构和基金会收藏。

2010年,白绍斌成立木刻版画工坊,开始与国内外知名画家、画廊合作,将艺术家们的油画、水墨等不同种类的作品转版移植成版画作品,实现了艺术作品的跨媒介传播。目前,工坊与国内外300多位知名艺术家和多家画廊建立了合作关系——一些原本价格高昂的画作借助版画的形式得以更广泛流传,传统木刻技艺也通过与其他艺术形态的融合焕发新生。

       时光淬炼艺术

       每一道工序都是修行

绝版木刻版画,是一场与时间博弈的修行。

完成一幅作品,短则数月,长则逾年。“制作一幅版画,从刻版到套色印刷,至少需要30道至40道工序,而且对天气、温度有很高要求,前后两次上色,室内温差不能太大,不然刻版和印纸就会错位。”白绍斌解释道。

绝版木刻版画也是磨炼技艺的修行。

刻版,需要娴熟的刀工,落刀无悔,不可逆转;上色,要求极高的色彩把握能力,版画油墨只有七八个原色,缤纷的色彩源于精准的调配。印刷过程繁复,每种颜色都需要单独刻制一块版,每印一种颜色都需要等其自然晾干,才能进行下一色的印刷。

正是这种精细而且严谨的步骤,使得画中树木的绿叶有了纹理,动物的皮毛鲜活起来,人物的皮肤有了肌理。

制作过程的繁琐与艰辛,考验的不仅是技艺,更是心性。白绍斌带过的几个专业学生,最终都因耐不住寂寞而放弃。三十余年如一日,以刀为笔,以木为纸,白绍斌静默而执着。在他看来,慢,正是对艺术的虔诚,对时光的品味。

       三十余年坚守

       刀下留情刀刀有痕

中国版画有上千年的历史,而云南版画的异军突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它们以质朴自然的手法表现云岭大地的壮美山河和多姿多彩的民族生活而赢得世人瞩目。

1993年,19岁的白绍斌结识了云南著名版画家张汉东,并跟随学习,后考入玉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专业,1998年毕业后,一直从事版画创作。他三十余次参加全国、全省美术展览,作品多次获奖,并入选中国当代艺术家文献库。“云南民族众多,为自己提供了丰富的创作题材,会继续在作品中融入对自己民族生活的理解。”

多年以来,云南省连续举办版画创作工作会,通过开设艺术院校课程、开展相关培训项目等方式,持续推动版画的传承和人才梯队形成。云南木刻版画的创作主题也拓展到乡村振兴、民族共同体、跨文化交流等新时代的主题内容,技法既保留传统木刻的深厚底蕴,也积极探索多元手段。

随着机械的发展,如今,机器也能刻版,但白绍斌仍坚信手工木刻不可替代,正是那些艰辛的过程让刀触之地有了呼吸和生命力。

岁月无声,刀刀留痕。今年50岁的白绍斌,仍常俯首案前,用一刀一笔描画云南,雕琢时光。他刻下的每一刀,都是对版画的热爱和对云南的深情告白。

(策划:浦美玲 段琪宇 自建丽 杨萍;编辑:赵琳;设计:奎佳良

打印页面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