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当梯田云雾漫过田埂,当火塘炊烟缠上木楼,云南的乡土间,藏着一群身怀“绝活”的人:或指尖捻着千年银线的白族银匠,或喉间滚唱古老调子的哈尼歌师,或把山间草木绣成星河的绣娘,或将理论宣讲唱进民心的工作者。
没有聚光灯,却以一辈子的坚守,让非遗沾着烟火气,让民俗透着鲜活劲儿,让理论宣讲飞进千家万户。即日起,云南宣传网、云南网带你走进村寨巷陌,寻访“藏在民间的高手”——听他们的故事,看手艺里的光阴,触摸云岭大地鲜活、滚烫的文化脉动。
“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此语所彰之志于他,亦是如此。
竹子于他,是做人的气节;竹器于他,是生活的来源,更是重生的希望。他,便是用双手编织滚烫人生的竹编匠人、云南乡土文化能人尹德飞。
尹德飞是隐于宣威市西泽乡睦乐村的一位手艺人,他潜心钻研竹编工艺,靠一双巧手编织出一方竹编天地。中年双腿残疾的尹德飞曾一度陷入迷茫、无助、绝望的深渊,直至与竹编工艺结缘,让他原本晦暗的生活重新有了光彩。
“无法用脚丈量人生的长度,唯有用双手诠释生命的宽度。”这,便是他坚守的人生信条。
绝处逢生 厄运中与竹结缘
走进竹编手艺人尹德飞的家,他拄着拐杖,满脸笑容地热情迎接。屋内干净整洁,木柜、茶几、电视机周边,处处摆放着他精致的竹编作品。竹发簪、竹蜻蜓、竹吊灯、竹果盘等形态各异、精美至极,宛如竹编手工艺品陈列区,令人赞叹其技艺精湛。
然而,在这令人赞叹的竹编作品背后,尹德飞却有着一段常人难以想象的坎坷经历。
时光回溯到2008年的一天,尹德飞正在建筑工地上施工作业,架子忽然倒塌,导致他腰椎骨折,马尾神经受损,昏迷了4天才醒过来。康复不久又遭遇车祸,导致他双腿残疾,无法站立。尹德飞说道,医生断言他后半生要在轮椅上度过,妻子为救他四处借钱、辗转求医,可他仍未站起。他觉得人生无望、心如死灰,甚至绝望到想轻生,但面对妻子和孩子,他却因牵挂亲人而割舍不下。
就在尹德飞彷徨苦闷之际,岳父让他有了希望。一天,年迈的岳父扛着6根竹子,走了好几里山路来到他家。敲开门后,岳父说明来意,原来是要教女婿做竹编制品。“遇到困难,我们就咬牙挺过去,只要你有决心,跟着我学篾工,我就不信你养不活自己!”岳父的鼓励如同一股暖流,给予尹德飞莫大的精神支持,让他决心与命运抗争。
从此,尹德飞的生命轨迹与竹子紧紧交织。每天,他如一个虔诚的学徒,一头扎进竹编世界。一条条竹片在他手中穿梭,一件件竹器渐渐成型。这让他抓住了困境中的“救命稻草”,也让他在日复一日带着剧痛的康复训练中终于能够拄着拐杖行走,更让他赚取了失去劳动力后的第一桶金。
看着他先后用坏的4副拐杖,尹德飞说:“虽然做竹编钱不多,但它能养活我自己、补贴家用,让我有了坚持下去的信心和勇气,我觉得自己有了价值。”
绝不以次充好 把产品做到极致
“竹编短时间根本无法做出来,要刮、要打磨,费工就在原材料加工上,毛糙的东西它就没有价值了。”编竹制品不仅每个环节都要掌握很多技术要领,也十分考验人的是耐心和耐力,看似简单的竹艺品背后尹德飞一坐就是好几个小时。
在竹编的时候,尹德飞仿佛忘却了生活的苦难,沉浸在创造的喜悦之中。每一件竹器的背后,都隐藏着他无数的心血与艰辛。哪怕是一个小小的失误、一处细微的不满意,尹德飞都会毫不犹豫地重新再来。手磨出茧了、刀划伤了,这些在他看来都不值一提。再苦再累,他绝不以次充好,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原则:“把产品做到极致,赢得客户的认可,让每一件作品都货真价实”。
作为一名初学者,尹德飞一步一个脚印地蜕变成长。他不断钻研改进工艺,大胆创新编织手法,让竹编技艺日益精湛,竹编物件也推陈出新。通过不断研究学习,尹德飞实现了平面竹编与立体竹编的融合,制作的果篮正面是“福”字,反面是“囍”字。不仅如此,他还设计编制出了发簪、耳环、吊坠、不倒翁等“独家”工艺品。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9年12月,曲靖市文体局和宣威市残联将他的作品送去参展,尹德飞的竹编作品大放异彩,一举斩获4个一等奖、3个二等奖。这一荣誉不仅是对他技艺的高度肯定,更是他竹编生涯中的一座重要里程碑。2023年,尹德飞被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西泽竹编”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和中级竹编工艺美术师,省级乡村工匠等。近年来,他代表地方和云南省多次参加各类竞赛,开展手工艺培训,为学员提供就业指导。
在坚持制作竹器的漫长岁月里,尹德飞的手艺逐渐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赢得了众多回头客。他编织的竹工艺品销量稳步上升,生活也渐渐有了起色。
如今,尹德飞的产品已远销浙江、上海等地,竹工艺品价格从几十元到几千元不等,并且开展私人定制业务,根据客户的个性化需求精心打造,已然成为宣威小有名气的竹工艺品制作人。
心怀感恩 让家乡竹编文化走出去
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西泽乡戈平村打造成了农文旅融合示范园,而当地的竹编文化也焕发新生。
西泽乡党委政府一直高度重视竹文化传承与竹编坊建设,一心想打破西泽竹编传统单一的编织模式。“这些年,一步步摸索、一点点改变,乡村振兴示范项目不仅建起了竹艺坊,还投入不少资金打造配套设施。如今外来游客看到现在的效果无不惊叹称赞,离开时总会买上几件竹编工艺品当作纪念。”谈及家乡竹编的变迁,尹德飞的话语里满是欣慰。
最初,尹德飞学习竹编,只是想靠一双手养活自己、撑起家庭。后来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看到家乡大片竹子闲置荒废,他心里有了新的想法:“我想通过自己在外宣传讲解,带动更多乡亲从事竹编,让西泽竹乡的名号、西泽竹编的技艺被外界认可,让家里有竹子的农户都能靠竹编增加收入。”怀着一份初心和热忱,尹德飞克服重重困难,在传承竹编文化的路上坚定前行。
为了让越来越多的人从事竹编行业,西泽乡大力支持尹德飞从技术和订单两方面下手,找到非遗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不断研习和实践,把传统文化嵌入现代生活,让竹编艺术从农村走向城市,在市场上“活”起来。
在尹德飞的带动下,不少竹编手艺人重拾手艺,张绍汝便是其中之一。“尹师傅知道我背篮编得好,之前还找我编过几个。但他跟我说,不能只守着背篮这一种样式,得创新花样,建议编果盘、花篮,这些既能当摆件装饰家里,又能用来装干果、瓜子,很受市场欢迎。”张绍汝说,尹德飞不仅耐心指点她编织技巧,教她把竹篾处理得更细腻、收好不外露的接头,还会主动分享订单。“只要他接到合适的订单,就会联系我,让我照着订单要求做。现在农闲时编编竹编,一年也能有一万多元收入,手艺没丢,还多了份进项。”
对于尹德飞来说,每一份订单无论大小、金额多少,他都倾注了全部的心血,把一颗真心倾注在自己打造竹编物件上,用实际行动演绎着工匠精神,传承着竹编文化。他说:“我将常怀感恩之心,回馈社会,带动更多的人从事手工竹艺品制作,让家乡的竹编文化走出去,带动更多的人发家致富。”
策划:浦美玲 段琪宇 自建丽 杨萍
编辑:王一帆
设计:奎佳良
部分来源:云南日报、宣威融媒、曲靖文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