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这一思想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为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展示云南文艺界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文艺担当、努力建设文化强省中涌现出的大家力作、新人新品,云南网特别策划推出《七彩文韵》专栏,为打造 “文艺滇军”,繁荣云南文艺事业提供一个传播交流的窗口和平台。
云南是诗的远方、梦的故乡
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中
云南各族人民和历代的文化大家
都贡献了代代相传的不朽篇章
为宣传云南、推介云南
进一步讲好云南故事
全国著名老中青作家48人一行
于2022年来到云南采风创作
经过精心构思、认真创作打磨
一篇篇美文力作传向大江南北
并由云南日报报业集团、云南网
云南省作家协会编辑成散文集
《看云南——名家笔下的云南》
今天,小编带你欣赏
吴明标的《滇池相伴》
滇池相伴
吴明标
一
我所居住的小区位于滇池边上。
推开家门,穿过客厅,步入阳台,滇池白花花的水面一下子涌入眼帘。远处的西山仿佛一位出浴不久的美女,静静地躺在滇池边上。夕阳西下,水面金光闪闪,睡美人披上一层绚丽的薄纱,若隐若现,让人心驰神往,浮想联翩。
前年的时候,一次意外事故导致我左腿严重骨折,请假在昭通老家恢复期间,因为家人都在昆明,没人照顾,我便拄着一对拐杖从昭通坐车来昆明养伤。我工作了近30年,从来没请过这么长时间的病假。在家休养,恍恍惚惚,感觉极不真实,加之伤痛无时无刻地困扰,真是让人坐立不安,度日如年。
幸好,有滇池相伴,让我度过了那段难挨的日子。
二
我每天谨遵医嘱,按时服药,适时在家里进行康复训练。时间是难熬的。大把大把的药丸早已吃成了一种习惯,吃不吃饭无所谓,药是坚决不能断的。离开药物,那疼痛的感觉如影随形,让人心生绝望,总觉得康复的日子遥遥无期。康复训练也是痛苦不堪的,平时轻轻松松就能完成的动作,在康复期间简直比登天还难。每一个动作的完成都是一个痛苦的历程,没有恒心和毅力,是一天也坚持不下去的。在这种常人难以忍耐的情况下,正是因为有了滇池的陪伴,我才得以一天天走了过来,直到能丢开拐杖,半步半步地试探着慢慢行走。
那些日子我心里很是烦躁。行动受限,恐怕是很多人都不能忍受的事情。在最为灰暗的日子里,对于康复,我曾不止一次地失去信心,几度想要放弃。但是,每次当我拄着双拐站在阳台上,放眼望去,浩渺的滇池水平如镜,波澜不惊;秀丽的西山不言不语,静如处子。那时,我原本浮躁的心,竟然慢慢静了下来。于是,日子似乎有了转机,我每天除了按时吃药和必要的康复训练以外,强迫自己以平常心对待伤痛,至于到底能康复到什么程度,那是自己把握不了的。既然把握不了,那就随它去吧。有时候,顺其自然反倒是一种积极的态度。不然的话,除了自寻烦恼外,又能怎样呢?就这样,每天的必修课除了吃药和训练以外,我又多了两件事情——看书、看滇池。
三
我从来就没有过如此认真地看滇池。
艳阳高照下的滇池白茫茫一片,好像一面硕大的镜子,晃得我睁不开眼。就这样,我每天傍着滇池,在伤痛的煎熬下,半躺在阳台的椅子上,晒着暖阳,就着白茫茫的水面看看书,喝喝茶,打发着一个又一个与伤痛为伴的日子。街道上车水马龙,走路的人行色匆匆,时间不紧不慢地流逝,地球以它原本的节奏运转。一切的一切,并没有因为我的伤痛而有任何改变。唯一有所改变的,只有我自己。这改变来源于腿上的两块钢板和十八颗钢钉,还有对我自身的审视。
身困斗室之内,外面的世界好像一下子与我无关了,唯有滇池陪伴我,日出日落,风起浪涌,以它亘古以来的宽厚和博大,容纳着我的伤痛和焦虑。
书看得困了,身体躺得痛了,我不得不忍着伤痛起来活动一下筋骨,然后依靠双拐的支撑,伫立窗前,盯着滇池辽阔的水面发呆。碰上阴天,铅云低沉,厚重的云层压向水面,滇池一下子变得狭窄起来。水天相接处,黑乎乎一片,乌云好像一不小心栽进了水里,看得人心惊胆战,不敢直视。这时的滇池,仿佛突然回到了天地初开、混混沌沌的远古洪荒时代。从远处看去,滇池和云层仿佛调了个位置,水面一下子攀到了云层之上,造成一种云上滇池的奇妙感觉。此时的滇池神秘莫测,让人有一种时空交错的感觉,一下子坠入历史的深渊,无法自拔。那一刻,在高楼林立的大都市,我仿佛经历了一次漫长的时空旅行,穿越到了滇池繁衍生息的原始时代,伫立在古滇王国的创世之初。那一刻,滇池博大深邃的内涵、悠远绵长的底蕴,如一柄千斤巨锤,将我身上的伤痛和内心的焦灼击打得粉碎,灰飞烟灭。
四
日子悄无声息,滇池日出日落,伤痛慢慢减缓,我的心情一天天好了起来。
每天无须推窗,滇池依然就在眼前。冬日的阳光暖洋洋的,晒得人心里痒酥酥的。看着近在咫尺的滇池,我心里突然冒出一个大胆的想法:这么好的天气,何不到滇池边走走?这个想法不经意间冒了出来,自己将自己吓了一跳。这么多天来,能在家里这个小小的空间活动一下,对于我来说,已是莫大的享受。腿上的伤犹如一条沉重的锁链,早把双脚紧紧禁锢住了,小区大门都没迈出过一步,怎么会有如此奢侈的想法?其实,我走近滇池的心思早就蠢蠢欲动,只是碍于伤痛难以付诸行动罢了。不然的话,这样不现实的想法又怎么会突然之间冒出来呢?但是,一切美好的想法在现实面前都是那样的苍白无力,有时候,咫尺就是天涯,即使触手可及,也注定遥不可及。面对滇池,那一点点想法,犹如星星点点的火花,不用风吹浪打,瞬间就自己熄灭了。于是,我与滇池,真的是咫尺天涯了!
日子依旧反反复复从身边溜走,不经意地从指间滑落。我不懂摄影,不能用延时拍摄的手法记录下那一幅幅太阳缓缓升起、徐徐落下时唯美而伤感的画面。但是,我深深地知道,每一个时间的影子都从我的心头爬过,我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能体会到时光脚步的缓急。特别是看到楼下几个两三岁的孩子在嬉戏、奔跑,即使偶尔摔倒哭得一塌糊涂,也让我羡慕不已。在那一个个被困的日子里,我从不奢求健步如飞,只渴望什么时候也能蹒跚而行。于是,单调而枯燥的日子依旧一个个扑面而来,将我淹没,几近窒息。要不是每天面对滇池,要不是滇池徐徐的水波一遍遍抚平心头的焦虑和烦躁,我真不知道该如何应对那一段人生中最为灰暗的日子。
接下来的日子里,我用心感受着康复的每一个细微变化,不断加大着康复训练的力度。时间是最好的良药,任何一种事物的发展变化,最离不开的,就是时间的堆积和沉淀,伤痛亦然。不知不觉,在时间的缓缓流逝下,双拐变成了单拐,再后来,我竟然可以丢开拐杖,扶着沙发或者墙壁试着半步半步地挪动了。终于,在一个暖阳包裹下的冬日,趁家里没人,我小心翼翼地乘电梯下楼来,一步一步试探着走出小区,在马路边扫了一辆共享单车骑着向滇池方向驶去。
五
不一会儿,我驶入环湖南路,感觉气象全新。时令虽然正是冬天,但滇池边上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没有一丝半点冬天的迹象,反倒让人心旷神怡、神清气爽、活力倍增。
宽阔的环湖南路车水马龙,有小汽车急驰而过的沙沙声,有机车呼啸而过的轰鸣声……各种各样的声音交织在一起,让滇池之畔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我最喜欢的,还是那些身着各种款式骑行服弯腰弓背,骑着山地和公路自行车环滇池的勇士们。他们有的三五个一群,有的几十人一队,无论男女老少,全都着装整齐,挥汗如雨,鲜艳的骑行服与矫健的身影一起,构成了滇池边上一道绚丽的风景。这些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画面,全是这么多年来滇池治理的成果。要是以前,滇池周边那种让人敬而远之的环境,人们是避之不及的,哪会像现在这样纷纭而来,趋之若鹜?
进入滇池湿地,大片大片的野生芦苇随风轻舞,远远看去,仿佛正在举行一场盛大的雪花盛宴。规模宏大的湿地区域内,各种各样木本、草本、水生植物仿佛忘了季节,生机盎然、竞相生长。面积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水域数不胜数,里面数不清、认不全的小鱼小虾等小精灵或浮游或深潜,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大片大片的湿地围绕着滇池绵延开去,形成了一道道天然屏障,让滇池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保护。这么多年来,人们对滇池的保护和治理是成功的。不说别的,单是从这些生机勃勃的湿地就可以看出来,滇池的保护和治理是卓有成效和大有可期的。
透过植被茂密的湿地,我隐隐约约听到了风起浪涌的声音。我知道,那是滇池的声音,也是滇池对我的召唤。我心里一阵狂跳,今天,此时此刻,滇池和我之间必将是真正的咫尺,而不会再是天涯了。
穿过湿地到达滇池边上还有一段很长的距离,对于腿脚不便的我来说,更是一段漫长的里程。越往里走,声音越大,我心跳的速度也越来越快。受伤的腿脚隐隐作痛,但我还是没有放弃挪向滇池的脚步。
终于,我站在了滇池的边上。
波涛汹涌而来,层层叠叠,仿佛千军万马向我扑面而来。本想掬一捧滇池的水,以示我朝思暮想的亲近,哪想到还没走近水边,一个又一个巨浪迎面砸来,散落的水花溅到我身上,衣服马上湿了一大片,弄得我赶紧狼狈后退,差点就滑倒在岸边。
此时,滇池呈现在我面前的和在家里看到的景致截然不同。站在阳台上远眺滇池,那是一条宽宽的带子,一匹银光闪闪的白练;站在岸边看滇池,那就是看海了。浩渺的滇池漫无边际,从湖心涌来的波涛后浪推着前浪,层层叠叠,无穷无尽,永不停息,虽然说不上是排山倒海、巨浪滔天,也是波涛翻涌,摄人心魄,让人感到无比的震撼。看着翻腾跳跃的湖水,我的心里一阵释然。那个曾经在我心里珍藏多年的滇池,还是那样充满生机与活力;那个曾经让人诟病的滇池,终于穿过了那一个个黑暗的日子,在痛苦和煎熬中涅槃重生了!
远处的湖边上,有情侣正相拥着拍摄婚纱照,有年轻的父母正带着孩子放风筝……放眼看去,周边的商业度假区游人如织,昔日让人避之不及的滇池湖畔,早已变成了春城昆明休闲度假的胜地。多年以来,对于滇池的治理,既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场持久战。这不是人与滇池的战争,而是我们人类自己与自己的战争。我知道,这场战争远远没有到达胜利的时候。但愿这场人类同自己的战争一直持续下去,直到恢复滇池最为本真的面目,直到人类最终完成对自己的救赎。
作者简介
吴明标,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昭通文学》编辑, 多篇作品在《中国作家》等刊物上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