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彩文韵丨今天,一起欣赏叶浅韵的《种子的力量》

来源:云南网 2024-09-19 15:10:39 【字体:

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这一思想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为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展示云南文艺界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文艺担当、努力建设文化强省中涌现出的大家力作、新人新品,云南网特别策划推出《七彩文韵》专栏,为打造 “文艺滇军”,繁荣云南文艺事业提供一个传播交流的窗口和平台。

云南是诗的远方、梦的故乡

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中

云南各族人民和历代的文化大家

都贡献了代代相传的不朽篇章

为宣传云南、推介云南

进一步讲好云南故事

全国著名老中青作家48人一行

于2022年来到云南采风创作

经过精心构思、认真创作打磨

一篇篇美文力作传向大江南北

并由云南日报报业集团、云南网

云南省作家协会编辑成散文集

《看云南——名家笔下的云南》

 

今天,小编带你欣赏

叶浅韵的《种子的力量》

 

种子的力量

叶浅韵

纪念馆的墙壁上挂着西南联大校歌的简谱及歌词,每来一次我都要驻足仰视,每次都有热血与热泪穿过字句在我的身体里翻腾。看:“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绝徼移栽桢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尽笳吹弦诵,在山城,情弥切。”听:“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便一成三户,壮怀难折。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

在战火纷飞、国难当头的年代,由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组建成立的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在长沙开学。因为日军不断轰炸长沙,长沙临时大学兵分三路西迁昆明。师生们怀抱星火,长途跋涉,不畏艰难,先后抵达昆明,并受到昆明人民的热情欢迎,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1938 年4月,国立长沙临时大学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西南联大。

一幢楼,一块碑,一间教室,一个小院子,一株梅花, 它们在无声地讲述着西南联大的故事。这些还存活的物件,它们见证过春城的光辉岁月。灿若星辰的大师不胜枚举:胡适、钱钟书、朱光潜、朱培源、傅斯年、陈省身、赵忠尧、吴有训、赵九章、冯友兰、刘文典、陈寅恪、闻一多、朱自清、梁思成、林徽因……他们在这里创造了中国教育史乃至世界教育史的奇迹,正是校歌中“中兴业,须人杰”的真实写照。

这一所最穷的大学,校舍简陋,饮食寒碜。时任教育部政务次长的顾毓琇访问西南联大时,学生们在食堂门口贴了一副对联“望穿秋水,不见贷金,满腹穷愁度旧岁;用尽心机, 难缴饭费,百般无赖过新年”,横批“天官赐粥”。一些老师及其家人要用手艺养家糊口,比如闻一多先生为人刻章,费孝通先生上街卖大碗茶,梅贻琦的夫人沿街卖米糕。梅夫人的米糕起名为定胜糕,坚定的信心和必胜的决心在小小一块米糕里,彰显无遗。

然而,就是这样一所最穷的大学,办学8年时间,却培养了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4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71位两院院士及100多位人文大师。正如梅贻琦校长所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这个谱写了新中国伟大历史的篇章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看过一粒种子在土地上萌芽的样子,以千钧之力,破土而出。西南联大的师生们在中国大地上播撒下最优良的种子, 为国家的发展保存了实力。师生们离开长沙南下时,当局并不同意,时任民国教育部部长的王世杰拍了桌子说:“这些年轻人是民族的未来,不是你棋盘上的子!国民教育就像播种一样,种子破土而出的神奇力量,我们在土地上见过,在西南联大师生们的身上见证过。”

这一次,我有幸参加了“全国著名作家看云南”活动,重走了西南联大线,尤其重新审视了一遍“教育”两个字,更是钦佩王世杰的教育理念。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百年树木,十年树人。只有把最优秀的资源配置到学校,才能培养出最优秀的人才。纵观这些年学子们毕业后的选择,大多人想去“钱权”得势的地方,去教育战线倒成了一种退而求其次的选择, 我的心中不免难受。我一直在想,如果可以让我重新选择一次,我一定想去学校里做一名老师,教书育人,桃李满园。抑或者,成为老师,或许我并不够格,所谓“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但我一直在努力奔跑。当在一些场合听到有人叫我叶老师时,我心中顿生欢喜,像是自己真的已经实现了理想。

我一直觉得,人间有两块田,一块在地上,一块在心上,它们都是肥沃的土壤,等待一粒粒飘落的种子,给予它们阳光和水分,让它们葳蕤生长,长成花草、树木,长成庄稼、果实,长成村庄、城市。农民伯伯负责在土地上耕种,而光荣的人民教师就承担着在心田上培育种子的重要责任。一代又一代人在这两块田地里来回奔忙,造就不一样的地域、不一样的时代。

一个国家的兴旺,一个民族的振兴,教育应该摆在最重要的位置。然而,如今的大学里大楼越来越高,能称“大师”的人却越来越少。巨大的物质欲望裹挟之下的人群,眼睛盯着盘中的利益,势如猛水,快要淹没我们坚挺的脊梁了。那些铮铮铁骨、气壮山河的言行,那些为了祖国和民族大义身先士卒的学子精神,等待一代代青年人去奋斗,去书写。我们新时代的年轻人更应该重走西南联大路,秉持“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建构自己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将个人的理想和国家的命运相结合,让自己成为有担当、有责任、有自信的新时代主人。

站在西南联大纪念碑前,我想起了我中学的历史老师, 他在课堂上“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义愤填膺处,把课本从讲台上丢了下来,惊醒了一个睡觉的男生。那时,他已经70 多岁了,离休后被返聘到学校。他是闻一多先生的学生,能教授很多学科,如历史、地理、英语、语文等。闻一多先生和李公朴先生的事迹,他讲授过多次,每讲一次,那些愤怒都颤抖在他花白的胡子上。自那个时候,“西南联大”这四个字就镌刻在我心中。在老先生的身上,“爱国、自由、奋斗、独立”等字眼,由模糊到清晰。我想,他是在我们心中播撒种子。然而,那时的我们太幼稚,还不能明晓家国大义。

多年以后,我得以不同的方式走近西南联大的历史,风烟寂静处,老先生们远走了,他们中的许多人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老去、死去,但他们的精神就像黑暗中的一道光,指引我们前行。回首回事,我才知自己何其有幸,能在很早的时候就间接地吸收过这所大学的精气神。行走在春城,我更是觉得这座城市有着无比深厚的文化底蕴,因为这里曾经有一所大学, 叫西南联大。这是昆明之光、云南之光,更是我们中华民族之光。

不久前,我遇到一个亲戚,他已经退休多年,曾在某个乡镇任党委书记多年。那是一个闭塞的乡镇,是真正意义上的“穷乡僻壤”,用“山高坡陡谷深,人多地少难耕”来形容, 有过之而无不及。他对我说:“我们乡现在已经有六个博士了,六个啊。”他伸出六个手指,一脸的兴奋。那一时刻,时光在他的脸上,像是开出了教育的花朵。他曾经下大力气抓教育,在后来人接过他手里的棒子后,一个穷乡镇的教育一直名列前茅。如今,在山高水长的地方,路平坦了,人也富裕了, 这是托教育的福啊。

我坐在西南联大当年的教室里,听雨,听历史。简陋的扶手椅子,形似宣威火腿,被同学们亲切地称为“火腿桌”, 令我这个在火腿之乡出生的人倍感亲切。许多故事像雨一样落下,仿佛大师们正在台上激情澎湃、指点江山,窗外挤满了蹭课的学生。求知的愿望像灯火一样,因为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片肥沃的土壤,种什么,生长什么。

作者简介

 

 

叶浅韵,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第六届主席团成员。作品发表于《人民文学》《十月》《中国作家》《北京文学》《散文海外版》等刊物,获十月文学奖、《收获》无界文学奖、冰心散文奖、云南文学艺术奖、《安徽》文学奖等,多篇文章被收录中学生辅导教材、中高考现代阅读题及各种文学选本。已出版个人文集7部,代表作有《生生之门》。

打印页面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