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这一思想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为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展示云南文艺界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文艺担当、努力建设文化强省中涌现出的大家力作、新人新品,云南网特别策划推出《七彩文韵》专栏,为打造 “文艺滇军”,繁荣云南文艺事业提供一个传播交流的窗口和平台。
云南是诗的远方、梦的故乡
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中
云南各族人民和历代的文化大家
都贡献了代代相传的不朽篇章
为宣传云南、推介云南
进一步讲好云南故事
全国著名老中青作家48人一行
于2022年来到云南采风创作
经过精心构思、认真创作打磨
一篇篇美文力作传向大江南北
并由云南日报报业集团、云南网
云南省作家协会编辑成散文集
《看云南——名家笔下的云南》
今天,小编带你欣赏
窦红宇的《一张照片》
一张照片
窦红宇
这是一张五个人的照片,我在二十多年前就从资料上见过它。
一眼看上去,这张黑白照片的拍摄技术并不高,几乎不讲究光影,看不清背景。照片里的主人公随意地并排站着,衣衫褴褛,看上去,邋邋遢遢不修边幅。甚至有一个人,手拄拐杖,着长衫,头发乱长,胡子拉碴。最左边和最右边的两个人穿西服,另外三个人,因为架着长衫,一眼看去,就是那种中国传统文人落魄时的样子。
落魄。他们怎么能不落魄呢?!那个时候,国都亡了, 还在乎落魄。可是,这五个戴眼镜的男人,他们镜片后的目光是清亮而刚毅的,似乎在跟无数西南联大的学子说:虽落魄,然精神不倒。
从左至右,这五个人的名字分别是朱自清、罗庸、罗常培、闻一多、王力。朱自清和闻一多,很多人都知道。罗庸, 中国古典文学大师,罗常培、王力,中国语言学大师。那个时候,这五个人在同一个地方——西南联大蒙自分校,在同一个系——西南联大中文系。
我承认,我在写不动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经常想起这张照片。
我的母校云南大学校本部的正大门,对着翠湖,那里有一条街,叫文林街。三十多年前,想不起从哪里听说的,说是文林街上住过照片中的几位大师先贤,有鼻子有眼。我傻,几乎在每一个闲下来的日子,都偷偷跑去找。文林街不长,有时候,我就干脆走上几个来回。我不知道他们会住在哪儿,只发现一个小院,里面长着竹子,就想,肯定是这儿了。
之后,我就常去,在那个小院的门口站站,尤其是下雨天,好像还听见了雨打竹叶的声音,异常满足,似乎是上了先生们的一堂大课,又听了先生们的一场演讲。
我当然知道他们不住在那儿,但我就是愿意他们住在那个竹影婆娑的小院里。
后来,文林街开始盖高楼,街的形状没有变,但到了晚间,一条街的酒吧灯光把这儿打扮成了一个现代都市的随从。而我,也很少去了。
很少去的原因,不是因为都市,而是因为忘却。
我知道,离1946年7月15日,已经整整过去了七十七年。七十七年前的7月15日,原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西南联大中文系教授,学者、诗人闻一多先生,因为李公朴先生的死而慷慨发表演讲,面对国民党特务,他高声喊道:“正义是杀不完的,因为真理永远存在!”之后,在回家途中,他惨遭暗杀, 身中十一枪。
虽然,他因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刚刚剃了胡须。虽然, 他写过《红烛》《七子之歌》,有着著名诗人的头衔。
我经常在想,要是他七十七年后坐在昆明市文林街的某个酒吧,他该露出怎样的笑,才能配合著名诗人这张名片,他该怎样说话,才不会得罪人。我们是不是总这样介绍他——某某某奖诗人。
我觉得我这样想想,都玷污了闻先生。又想起了闻先生的学生臧克家先生的那首著名的诗: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我想说,在这个“物欲”的时代,还好,我们还有西南联大留下来的一张照片,一种精神。
爱国就不用说了,以这个说法写闻先生和西南联大的文章,已经太多太多,我们来说说为文的精神。
那一天,我们以“中国著名作家”的名头再一次走进西南联大,走近闻一多先生。很多人说出了这样一句话——面对闻先生,我们只有惭愧。他们的话,叫我感动,他们不愧是中国当下最著名的作家,因为,他们知道“一篇文章”的意义。
闻一多先生除了爱国精神,还有一种精神,起码从他倒在特务枪口下的那一刻起,就留给了我们。那就是,一个真正的写作者,在面对强权的时候永远都不能背叛自己。
这是一种人文精神,我甚至想,这是文学真正的标准。但是,闻一多先生让我们看见的,更是一个中国文人的铮铮铁骨。
闻先生说:“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闻先生不仅说到做到,还是写到做到。在《红烛》中他写道:红烛啊!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他在《七子之歌》中写道:那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毫无疑问,闻先生是爱国诗人。他写的每一个字,都透着他对那时千疮百孔的祖国的忧心忡忡和万般深情,都透着他对他心中那种光明的向往。但是,不错有什么用?闻一多先生不仅写,而且还照着他写的每一个字去做。1946年7月11日,他的好友,民主斗士李公朴先生,因为反对国民党发动内战而惨遭杀害。7月15日,在云南大学至公堂内举行的“李公朴先生死难经过报告会”上,闻先生不顾劝阻,勇敢发声,慷慨演讲,最后,在回家途中,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写到做到。闻一多先生倒下的那一刻,他的文字获得了永恒。
钱局街西仓坡,是闻一多先生殉难处,那儿,如今立着一块碑石,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现在我要告诉你们, 其实,钱局街接着文林街,也就是说,当时西南联大的宿舍确实就在文林街附近,也许,闻先生当年,无数次走过。
我在想,当我无数次走过文林街的时候,是否就是在想接近闻先生他们那一代西南联大文人的气息?是否会一不小心,就在春城昆明明媚的阳光下,触碰到他们的精神。闻一多、朱自清、陈寅恪、沈从文、刘文典……这些西南联大留下来的响亮名字,从来都是在这个急匆匆买房买车的年代,让我静下来的原因。
2016年,我走进了鲁迅文学院,成为鲁院高研班的一员。有一天,听欧阳江河先生讲诗歌,具体讲了些什么,因为我是写小说的缘故,大抵不懂,几乎尽数忘记。但是,我记住了从他嘴里说出来的四个字——以命换字。
以命换字,就是永远都不背叛自己的内心。以命换字, 就是写到做到。以命换字,就是当所有人需要你像闻一多先生那样站出来的时候,你一定不要怂。以命换字,字真永恒。
转过身,西南联大的校训就在眼前,也是四个字——刚毅坚卓……
作者简介
窦红宇,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云南省长篇小说创作委员会副主任,云南大学滇池学院首届驻校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一路花瓣》《斑铜》《你带我回家》等,作品获奖若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