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这一思想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为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展示云南文艺界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文艺担当、努力建设文化强省中涌现出的大家力作、新人新品,云南网特别策划推出《七彩文韵》专栏,为打造 “文艺滇军”,繁荣云南文艺事业提供一个传播交流的窗口和平台。
云南是诗的远方、梦的故乡
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中
云南各族人民和历代的文化大家
都贡献了代代相传的不朽篇章
为宣传云南、推介云南
进一步讲好云南故事
全国著名老中青作家48人一行
于2022年来到云南采风创作
经过精心构思、认真创作打磨
一篇篇美文力作传向大江南北
并由云南日报报业集团、云南网
云南省作家协会编辑成散文集
《看云南——名家笔下的云南》
今天,小编带你欣赏
辰良的《正道沧桑》
正道沧桑
辰 良
那是2011年2月,我奉调昭通工作不久,就驱车前往威信县扎西镇。
扎西是我心心念念的地方,过去一直没有机会,现在组织上安排我到昭通工作,有了前往扎西的条件,心情变得急迫起来。
扎西镇,是威信县政府所在地,地处川、滇、黔三省交界,历史上有“鸡鸣三省”的称谓。这个位于云南省东北端的小镇,天遥路远,交通极为不便。即便是到了2011年,由于昭通市区到威信县的公路通达情况极差,我前往扎西,也要先进入四川境内,经宜宾、珙县、兴文、叙永等县,绕道400多公里才辗转到达。
此时的扎西,寒冬料峭,呵气成霜,我选择2月份到扎西,是有缘由的。
1935年2月,也是风雨侵衣、寒气逼人的严冬,中央红军长征到达扎西,中共中央在此连续召开一系列会议,史称“扎西会议”。扎西会议深入研究了遵义会议由于战争形势紧急而没有来得及解决的一系列问题,通过了一系列的决议。遵义会议是我们党和红军深刻反思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和湘江战役失败的惨痛教训后召开的关键性会议,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中央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这是决定党和红军前途命运的重大决策和伟大转折。而扎西会议则是遵义会议的继续、拓展和完成,是伟大转折之后的新起点。扎西会议后,中央红军长征开始由被动转为主动,实现了军事突围,为夺取长征胜利奠定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新中国成立以后,召开过扎西会议的威信县以及周围的镇雄县、彝良县都是革命先辈活动过的地方,由此成为革命老区,得到党和国家长期的关怀和支持。
我冒着寒风,辗转瞻仰当年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常委会会议、政治局会议、政治局扩大会议的水田寨花房子、大河滩庄子上、江西会馆。在扎西会议纪念馆,我仔细观瞻和阅读当时会议通过的一系列决议文件,那些沉淀了的烟云仿佛在我的眼前飘忽,那些已经逝去的一个个历史瞬间仿佛在我的眼前呈现——
月冷霜寒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央政治局在战争形势极端紧急的情况下召开了遵义会议,批评了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以来,博古、李德在军事指挥上所犯的“左”倾错误,会议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决定常委中再进行适当分工;委托张闻天起草形成《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的决议》,根据会议通过的决定,中央红军计划渡过长江,在成都之西南或西北地区建立根据地。由于蒋介石重兵布防川黔边境,封锁长江。1月28 日,红军在土城与敌军发生激烈战斗,因敌军不断增援而陷入失利,在寡不敌众的形势下,不得已撤出战斗,到川滇边界的云南威信县扎西一带集结。
进入扎西的中央红军,刚刚经历了残酷激烈的土城战役,损兵折将,将士们身上还留着尚未褪去的硝烟,人马困乏,这是一支疲惫之师。他们依然与从江西瑞金出发时一样, 是一种搬家式的转移,背负着年轻的苏维埃共和国举迁,带着一个国家的各种“家当”负重前行,很多红军战士不是牺牲在与敌人搏斗的战场上,而是牺牲在搬运各种物资、辎重的途中。故事影片《四渡赤水》和《扎西1935》逼真地再现了当时红军将士进入扎西的情景。天空飘着雪花,寒风刺骨,道路泥泞不堪,战士衣着单薄而褴褛,脚穿带着毛刺的草鞋,更由于食物短缺,大都面黄肌瘦,带着各种辎重、器材艰难行进。此时,遵义会议召开不久,会议决定还来不及往下传达,很多战士甚至还不知道毛泽东已经回到中央和红军的领导位置,对处于敌人重兵围追堵截、四处挨打的局面感到担忧,对红军队伍今后走向何方,迷茫不已。
蒋介石坐镇贵阳督战,指挥国民党中央军、川军、滇军、黔军等四十万大军正在向扎西气势汹汹合围过来,志在必得地欲将红军置之死地而后快。集结扎西的红军再次陷入巨大的危机之中。
月冷霜寒,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伯承等中央首长寒夜中提着马灯看望战士,给饥寒交迫的战士们送来御寒的稻草。在清冷的月光下,毛泽东与朱德在雪地中漫步,寒风呼啸,大雪纷飞,他们神色凝重地苦苦思索如何找准突破口,摆脱中央红军所面临的危机。“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革命理想高于天,也许正是处于如此极端困顿的局面,毛泽东等领导人更加坚定了统一思想认识,制定正确的战略战术,将这支队伍带出困境、绝处求生、走向胜利的决心。
危局曙光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尽管党中央和红军处于敌人重重包围的危机之中,但毛泽东等党和红军领导人依然从容不迫地在扎西召开了一系列重要会议。为确保安全和会议顺利进行,各次会议地点不断变更。从2月5日到2月10日,中共中央分别在水田寨花房子、大河滩庄子上、江西会馆召开了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政治局会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党史研究中把这一系列的会议归纳为扎西会议。
扎西会议深入研究遵义会议由于战争形势紧急而没有来得及解决的组织问题,进行中央政治局常委分工,由张闻天代替博古负中央总的责任,毛泽东为周恩来在军事上的帮助者;会议作出中央对全国各苏区与红军的战略问题与组织领导问题的决定,审议通过了张闻天起草形成的《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的决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和湘江战役失败的教训,在扎西会议上终于尘埃落定。扎西会议改变了中央渡江入川的计划,决定挥师黔北,重占遵义;同时,作出对中央红军进行精简整编,建立中共川南特委和组建中国工农红军川南游击纵队等重大决定。会议充分肯定了毛泽东等指挥红军多次取得反“围剿”胜利所采取的战略战术和作战的基本原则;决定对中央红军进行组织机构调整,精简红军长征以来携带的辎重物品和器材等,最大限度地使红军队伍轻装上阵。故事影片《四渡赤水》中有这样一个镜头:红军战士费力地推动一门已经没有炮弹的大炮通过浮桥,严重地阻碍了队伍的行进,毛泽东果断地指挥战士将大炮推下浮桥,沉入水中。他不容置疑地命令:“这些大炮正在阻挡革命,沉掉,统统沉掉!”丢掉了这些自长征以来的“家当”和包袱,赢得的是红军队伍的高度灵活与机动。
扎西会议和遵义会议一样,是中共中央在红军长征途中与共产国际失去联系的情况下召开的会议,在当时的政治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只是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必须接受共产国际的领导,执行共产国际的决议。因此,遵义会议和扎西会议对代表共产国际来领导中国共产党的负责人博古的职务进行更换,这是在中国革命面临严峻形势独立自主进行的重大决策, 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真理的巨大勇气,对国家、对民族的前途命运负责的博大情怀。
扎西会议是遵义会议实现重大转折后的新起点,会议最绚丽的那一缕曙光,是充分肯定了毛泽东同志在军事指挥上的重要地位和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让广大红军将士看到了转危为安、转败为胜的希望。扎西会议以后,毛泽东虽然只是周恩来军事上的帮助者,但周恩来本人出于对毛泽东的敬佩和尊重,毛泽东卓越的战略智慧和非凡的指挥才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正如1943年11月27日,周恩来在延安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发言指出:“中央红军能不在李德的荒谬指挥下被消灭, 而能够度过长征的困难,实因在遵义会议后得到毛主席的领导。”张闻天也说,他坚信“真理在谁的手里,就跟谁走”。
扎西会议后,中共中央和红军将士的思想和行动得到了空前的团结和统一,红军队伍自长征以来,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局面、新面貌。红军在扎西一带“扩红”,来自威信、镇雄、彝良等地的3000多名青年踊跃报名参加红军。扎西会议以后所采取的战略方针和战术,是红军长征由被动转为主动, 实现军事突围,党和革命事业转危为安,夺取长征彻底胜利的关键。扎西会议作为党和红军实现重大转折后的新起点,具有重要的决定性的历史意义。
赤水奇兵
遵义会议和扎西会议之后,毛泽东同志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得到确立。为粉碎蒋介石企图围歼红军于川滇黔边境的狂妄计划,在毛泽东等同志的直接指挥下,红军队伍避敌之长,击敌之短,实施高度灵活机动的运动战方针,正确处理“打”与“走”的关系,纵横驰骋于赤水河流域和川滇黔边境广大地区,迂回穿插于敌人数十万重兵集团之间,灵活变换作战方向,巧妙地迷惑敌人,积极寻求战机,有效地调动和歼灭敌人。
我阅读相关历史资料,试图在脑海中回放四渡赤水战役中那些精彩绝伦的历史镜头。
红军一渡赤水后,中央红军果断挥师向扎西集结,扎西会议后,回师东进二渡赤水,再占遵义,大量地调动了敌军主力,造成了有利的战机,取得了遵义地区歼敌的重大胜利。此后,毛泽东指挥红军迅速果断地三渡赤水,调动敌军西进;四渡赤水,南渡乌江,进一步加深了敌人的错觉,牵着敌人的鼻子来回打转,将敌人拖得疲惫不堪;威逼贵阳、佯攻昆明等一系列绝妙的军事行动,使战场的主动权牢牢地掌握在红军手里。坐镇贵阳的蒋介石心慌意乱、焦虑惊恐,急命滇军将领孙渡率滇军增援贵阳。而中央红军主力乘滇军东调增援贵阳之机,迅速进军云南,并于5月9日,在皎平渡、洪门渡渡过金沙江。与此同时,活动在乌江以北地区的红9军团,也从会泽以西的树桔渡、盐井坪渡过金沙江,彻底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伟大胜利。
四渡赤水战役历时三个多月,这次战役,共歼灭和击溃敌人4个师、2个旅又10个团,俘敌3600余人,这是中国工农红军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战例。毛泽东曾说,四渡赤水是他一生中的“得意之笔”,他以超凡的智慧和胆略,用兵如神,奇谋迭出,精彩纷呈,创造中国革命战争史上的绝妙一刻。四渡赤水堪称伟大的战争奇迹,成为我党党史、我军军史上的经典战例,在我党新民主主义革命的28年光辉历程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
美国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在所著的《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中写道:长征是独一无二的,长征是无与伦比的。而四渡赤水又是“长征史上最光辉神奇的篇章”。
乌蒙回旋
党中央和红军主力离开扎西以后,还需大书特书的,是在扎西的石坎子村成立了中共川南特委和中国工农红军川南游击纵队。特委和游击纵队的任务,一方面是在川滇黔边区与敌人周旋,掩护和策应中央红军战略转移,让国民党军队误以为红军主力依然还在扎西一带,拖住了敌人对中央红军主力的围剿;另一方面则是在川滇黔边区留下革命火种,发动和组织劳苦大众与敌人继续进行斗争。
这支从红军队伍中抽出的400多名干部战士离开党中央和红军主力,没有任何怨言,向死而生,忠诚地履行党交给的任务。他们佯装红军主力,积极掩护和策应红军大队人马转移。红军主力离开以后,这支队伍驰骋于川滇黔边区,与数倍于己的敌人展开了一年多的殊死搏斗和周旋。由于敌我力量极度悬殊,游击纵队给养不足,弹药匮乏,特委和游击纵队的主要领导人徐策、余泽鸿等先后壮烈牺牲,特委和游击纵队遭到了重创。
但是,党中央和红军播下的这颗火种并没有熄灭,威信县青年农民殷禄才,由于身体强壮,健步如飞,人称“殷骡子”,他受党教育觉悟起来,在当地群众中威望很高。他得知党组织和游击纵队受到重创后,就及时与特委和纵队取得联系,组织群众中的骨干力量迅速成立中国工农红军川南游击纵队云南支队(后简称云南游击支队),继续与敌人展开战斗。他们深深扎根于广大群众之中,保护穷苦百姓的利益,打击国民党区乡政权,剿灭为非作歹的土匪,铲除地霸武装,得到乌蒙山区广大群众的拥护、支持和帮助。这支游击队伍,与敌人英勇战斗长达12年之久,最后在镇雄县境内全部壮烈牺牲。殷禄才的头颅还被敌人残忍地砍了下来。这支远离党中央的红军游击队伍悲壮惨烈地倒在了新中国成立的前夜,在红军长征史和云南党史中留下光辉壮烈的一页。
战地花香
红军长征,是20世纪最能影响世界前途的重要事件之一,是充满理想和献身精神、用意志和勇气谱写的人类史诗。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后豪迈地指出:“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没有,从来没有的。”震古烁今的长征虽然已经过去了漫长的80多年,但红军将士用血肉之躯所铸就的精神丰碑是不朽的。长征以不可辩驳的事实说明,没有任何力量能够动摇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和信念,过去如此,现在和将来同样如此。
长征途中,既有血与火的搏斗,也有真理与谬误的斗争。党和红军的领导者,通过一次次的会议,同党内错误思想进行斗争,为党和红军的前途命运作出抉择。遵义会议,严肃地批评、果断地结束了博古、李德的“左”倾错误路线,开始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实现了党和红军面临危机的重大转折,党的事业由此转危为安;扎西会议,继续完成遵义会议未果的事项,成为党和红军实现重大转折后的新起点。
据党史、军史专家统计,从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到三大主力会师陕甘,先后召开了几十次重要会议,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这些会议,不仅决定了长征的方向、红军的生死存亡,也使我们党找到了中国革命的一条正确道路和指引这条道路的正确理论。
我受命到昭通工作,有幸到党中央召开过扎西会议的地方,与当地干部群众一起努力奋斗,既感到无上光荣,也感到自己肩上担子的沉重。
这里的威信、镇雄、彝良三县是革命老区,为革命胜利作出过巨大的牺牲和奉献,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同时又是贫困地区。改变这个地方贫困落后的面貌,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敬仰被时光验证过的厚重。党中央在扎西召开的一系列会议,是我们党探寻真理、探求中国革命道路和解决中国革命问题进程中的再反思、再认识、再统一的成果,是革命先辈留给我们这些后辈一份沉甸甸的精神财富,是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加强思想教育和党性教育最好的精神食粮。
从扎西回到市区的路上,我心潮起伏,浮想联翩——
“人间正道是沧桑”。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组织委派我到昭通担任这个地区的党政主要领导,怎样做到薪火传承、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不负组织的殷切期望,是摆在我和班子成员面前一个必须严肃认真对待的课题。
在统一思想的基础上,在上级党委、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的支持下,一系列的工作举措在威信县等革命老区渐次展开:扎西会议纪念馆得以扩建;以“弘扬长征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宗旨的扎西干部学院成立,成为中央组织部发布的云南省级干部党性教育基地备案目录之一,为讲好“扎西会议”故事、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打下坚实基础;筹措召开扎西会议精神研讨会,党史、军史专家、革命先辈的后代等参加研讨会;完善和丰富了扎西会议的相关史料,扎西会议的历史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得到肯定;威信、镇雄、彝良三个革命老区县的脱贫攻坚战全面展开,并与全国同步完成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艰巨任务,历史性地告别绝对贫困;革命老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城镇乡村建设日新月异;成贵铁路贯通三个革命老区县,即将又迎来渝昆高速铁路通达这个区域;高速公路全面贯通,全部行政村道路实现硬化;以天麻为代表的地方特色产业得以迅速发展;城镇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战地黄花分外香”。打赢了脱贫攻坚战的革命老区干部群众,正在意气风发地投入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行列之中,他们响应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号召,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弘扬扎西会议精神,继承革命传统,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合力描绘更加美好的时代画卷。
2013年12月14日,中国文联、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组织“送欢乐、下基层”活动,60多位艺术家以“红色记忆,相约扎西”为题,在扎西镇为老区人民奉献了一台充满红色文化气息的精彩演出。著名演员温玉娟、杨树泉、李三林、刘之冰、丁柳元朗诵了我的诗作《乌蒙颂》,我将这首诗当作本文的结尾:
群山高耸,经天接地,荏苒霞光;
江河奔涌,昼夜不舍,岁月流淌;
峡谷奇险,深不可测,心旌摇荡;
乌蒙大地,古韵悠悠,苦难辉煌。
史书,已经泛黄,
古道,未曾荒凉。
云雾缭绕千年雨,
长征路上万里霜。
轻轻拂去,岁月的尘土,
静静凝望,历史的星光。
沧桑岁月一挥间,
血雨腥风怎能忘?
围追堵截置死地,
红军将士慨而慷。
遥想当年,泪别红都走他乡,
不堪回首,英魂缥缈渡湘江。
痛定思痛聚遵义,
拨开迷雾见朝阳。
力挽狂澜千钧重,
运筹帷幄射天狼。
雄关漫道,勇猛顽强;
出川入滇,兵临贵阳;
用兵如神,四渡赤水,
扎西集结,奇思妙想。
曾记否,乌蒙磅礴走泥丸,
硝烟过,扎西小镇红旗扬。
伟人再聚首,
指路西北望;
领袖临机断,
铿锵复铿锵!
铁流北上,扩红三千好儿郎;
泪眼相送,薄酒一杯诉衷肠。
播下星星火,边地摆战场;
乌蒙巧周旋,千帆过大江。
岁月流淌,天翻地覆,战地花香;
乌蒙赤水,分外妖娆,巨变沧桑;
伟人远去,英名永存,思想闪光;
中华圆梦,民族复兴,神州浩荡。
作者简介
辰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 云南诗词学会顾问。代表作有小说集《归去来兮》、散文集《香格里拉——远古的呼唤》《魂系峡谷》、诗词集《旅者行吟》、电影文学剧本《女儿如花》《庄蹻入滇》《布瓦吩》和报告文学《深情》《永驻的青春》《逐梦山水间》《有梦在途》《吹尽黄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