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到团结出版社出版的《靛花巷三号:西南联大书信录》(龙美光著,团结出版社2024年4月版),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作者收集了西南联大师生的书信200余封,时间跨度从1937年到1946年,用散文随笔的笔法进行解说,写出了联大的办学历程,写出了联大师生的学习和生活状况,写出了联大师生的精神面貌,写出了联大对文脉绵延作出的贡献。
西南联大在中国高校办学历史上是一段绕不开的存在,在抗日战争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西南联大为后来的社会发展和建设储备了大量的人才。如何反映联大在西南边陲昆明的办学历史,作者选用了一种独特新颖的书写方式,以联大当年师生的书信为脉络,结合文献档案、日记、回忆录等材料,写成了一篇篇文史随笔。当时的联大是什么样子,师生们是如何生活和学习的?当时的书信最能反映联大师生的实际情况,我们看书中是怎么叙说的。
西南联大由南迁的北大、清华和南开合并而成,聚集了众多自然和社会科学学者。他们在我国西南艰苦的学习和生活条件下,继续自己的学术研究,取得了骄人的学术成就。也把这些研究成果融进了自己的课堂中,把学术研究的种子撒进了联大学生的心田里,在后来的日子里开花结果(如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朱光亚、王希季和邓稼先,如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李政道和杨振宁)。
在《何妨一下楼主人》中,通过闻一多致高孝贞的信,写出了闻一多很少下楼,终日读书研究学问,汤用彤、钱穆等送他一个别号“何妨一下楼斋主人”。正是这种刻苦钻研的精神,闻一多在西南联大期间完成了《中国上古文学史》《乐府诗笺》《文学的历史方向》《庄子内篇校释》《新诗的前途》等著述。
在《最可羡慕学术空气浓厚》中,写了考入西南联大地质地理气象学系的学生荣乐致《寿昌青年》副刊编辑的信。信中叙述了西南联大令人敬仰的名教授多,学术自由的空气浓厚。荣乐就是我国地质学家、原地矿部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所长李文达先生。在西南联大学习期间,对他影响最大的两位先生是冯景兰教授和米士教授。冯景兰教授是我国矿床学的奠基者之一,他的学术研究影响深远。在西南联大艰苦的学习环境里,他力所能及地把一些新的研究内容补充进讲稿,力求让学生们的知识结构跟上时代。米士教授注重野外考察,把考察的地质问题归纳总结形成地质理论。在他的严格训练下,联大学生能够胜任野外考察工作,为以后的科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李文达在他们的指导下,刻苦学习努力研究,完成了《云南东部石灰纪后期地层之初步研究》等论文,后来曾与米士教授在国立昆明师范学院任教。
冯景兰、米士等教授把世界最新知识教给学生们,同时又严格训练学生的学术能力,他们在自己的学术领域也取得了非凡成就,从而形成了最可羡慕的学术氛围。这种校风为学生树立了榜样,师生们专心学习研究,心无旁骛,联大成为培育教育、文化和科学精英的温床。
西南联大也是文学的圣地。联大有众多的文学大家闻一多、朱自清、李广田、沈从文、陈梦家等,也有汪曾祺、穆旦、马识途等爱好文学的学生,文学创作蔚然成风,他们共同谱写了联大的文学篇章。我们看《总免不掉这一套》,作者写了巴金和联大学生杨静如(杨苡)的通信。这封信引出了好多故事,特别是沈从文对杨静如的影响,使她成为一个文学青年。“他们,都是文学连接联大,联大青睐文学的重要见证。他们,则是走向历史深处的旧日时光留给我们的美梦”。杨苡后来翻译了世界名著《呼啸山庄》。
在《唤起民众是教育者的责任》中,写了朱自清在昆明期间,深入地走进了云南的山山水水,被昆明的风土人情所感染,写出了《蒙自杂记》等散文名篇。他在信中谈了对刊物《警钟》办刊的看法,对当地诗人彭桂萼的诗集《怒山的风啸》真诚地作了客观的评价。“在国家危难之际,既要善于启迪民智,又要善于畅想未来,在现实主义的锤炼中也成为理想主义的诗人,这或许是朱自清最想告诉这位小自己十岁的年轻朋友的创作指导”。朱自清还在信中谈到发挥好文学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得到一种写信的命运》是对作家沈从文与西南联大有天然缘分的解读。沈从文在给夫人张允和的信中,谈了自己小说的创作情况。作者联想到作家彭荆风的回忆:沈从文到昆明,欣赏了雨后昆明的美丽景致,认为是发展文化艺术最理想的环境,心情格外舒畅,这种心境自然激发起沈从文的创作灵感:“已夜十一点,我写了《长河》五个页子,写一个乡村秋天的种种。仿佛有各色的树叶落在桌上纸上,有秋天阳光射在纸上。”昆明的魅力让沈从文写作时达到了忘“我”的境界,在写作欲望的推动下,完成了《长河》这部优秀小说。
不仅是这些作家教授们倡导文学创作,理科师生也积极参与其中,也是文学创作的骨干力量。《抗战就是生活》里写了化学家曾昭抡,“他虽说自己是写游记起家的,但并没有自负地说自己是个作家。不过,他的文学作品,无论游记还是其他散文作品,常常透着一位科学家少有的文化特质。”他到云南后写了游记散文《清碧溪》《美丽的大理》《大理石寻求》等佳作。作者认为,“他这些具有化学家特质的科考旅行记等作品,亦和联大校友、诺贝尔获奖者李政道具有科学修养和诗情画意的美术作品一样折服人。”
繁荣西南联大的文学创作,就要开辟发表作品的阵地,杨振声、李广田等教授教学之余参与办报办刊。我们看《编刊物简直是一件苦事》,作者通过李广田的信,谈了《世界文艺季刊》的办刊经历。“联大青年朋友一直是这一刊物的主力,这种不遗余力扶助青年的做法,自然使联大的同学们终生难忘。”联大学生王景山就是其中的受益者,后来王景山也成为著名学者和作家,他在《粉笔生涯》中回忆:在一期《世界文艺季刊》中,发表了联大学生著译达十篇之多,有王景山的《沙汀的〈奇异的旅程〉》《读茅盾的〈清明前后〉》等。由此可以看出李广田先生对学生们的培植、提携和关怀,李广田也出版了自己的《圈外》等文学作品。
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只是西南联大师生学习和生活的两小方面,但能看出联大的校风、联大的精神,也能一窥联大的风貌。联大的业余生活也是非常有趣的,书中还讲述了师生们进行围棋运动的故事、集邮的故事等等。全书还插入了若干幅珍贵的图片,很多图片是首次发表,图文并茂,这无疑是一本知识性、史料性和趣味性兼具的好书。
作者 孙永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