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每一封泛黄的书信,都是时光的切片。当指尖拂过那些斑驳的字迹,我们仿佛能听见八十多年前的枪炮与呐喊,看见滇缅公路上的烽烟与马蹄。
云南,这片曾作为中国抗战坚实大后方的土地,承载着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抗日将士的遗书里,“为国战死,事极光荣”的悲壮誓言力透纸背;爱国志士的手札里,奋勇杀敌、自强不息的浩然正气跃然纸上;抗日县长那封不卑不亢的特殊回信,字字千钧,尽显中华儿女的铮铮铁骨……这些散落在书信里的记忆碎片,是历史低沉的私语,更是民族不屈的脊梁。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海内外中华儿女争先投入保家卫国的伟大斗争中。
推出“档案书信里的云南抗战”特别策划,从尘封的纸张里回望滇西抗战,在字里行间触摸那段永不褪色的热血岁月。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伟大抗战精神,将永远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今天,来看南侨女机工留给父母的一封信——《白雪娇致父母书》。
她是马来西亚橡胶富商之女白雪娇,曾考入厦门大学中文系,后在马来西亚一所中学做教员,生活安逸。后来她瞒着父母辞去工作,女扮男装到滇缅路上当机工,给父母留下一封告别信,信中充满了一个海外赤子对祖国的无限热爱,表达了回国抗战、为祖国奉献的决心。
亲爱的父母亲:
别了,现在什么也不能阻挠我投笔从戎了。我知道父母一向是明情达理的,对于女儿的行动,是不会有异议的。我之所以不别而行,这是女儿勇气不够的缘故,因为骨肉之情,总是难免的,我深恐突然提出这意思,母亲一定是激动而流泪的。我虽然立志报国,为了这天生感动的弱质,或许是会被私情克服的。所以为补救这劣点,只得硬着心肠,瞒着你们,走了。我知道,母亲是会因此伤心一场,但是我相信,父亲是不会因而责怪女儿的,一定是引为光荣的事。
走之前,我是难过极了,在每分钟内,我心理起着往复数次的矛盾冲突。家是我所恋,双亲弟妹是我所爱的,但是破碎的祖国,更是我所怀念热爱的。所以虽然几次的犹疑、踌躇,到底我还是怀着悲伤的情绪,含着辛酸的眼泪踏上征途了。
这次去,纯为效劳祖国而去的。虽然我是社会上一个最不值得注意的虫,虽然在救国的大事业中,我的力量简直是够不上“沧海一粟”,可是集天下的水滴而汇成大洋。我希望我能在救亡的汪洋中,竭尽我一滴之微力。
亲爱的双亲,此去虽然千山万水,危安莫卜,是不免凄怆辛酸。但是,以有用之躯,以有用之时间,消耗于安逸与无谓中,才是更令人哀惜不置的。因为生活就是斗争,尤其是在祖国危难的时候,正是青年人奋发效力的时机。这时候,能亲眼看见祖国决死斗争以及新中国孕育的困难,自己能为祖国做点事,就觉得此是不曾辜负父母亲的养育之恩。
现在你俩所可怀虑的不是我,而是弟妹的读书。他们太不懂事了,把上学校当作消遣,这是急需督促教导的。因为“玉不琢,不成器”。
女儿是不孝的,望双亲宽怀自慰,善自珍重。临行匆匆,仅留此作别,后会有期。
叔父母均此,恕我不另。
最后,敬祝健康!
雪樵留书
民国廿八年五月十八日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日军封锁中国沿海交通,切断了中国接受国外救援物资的通道。为了抢运补给物资,打破封锁,1938年下半年,20万中华儿女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修建了当时中国通往外界的唯一交通线——滇缅公路。滇缅公路地势极为险恶,国内当时又极其缺乏熟练驾驶车辆和会维修技术的人才。
1939年,陈嘉庚任主席的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招募熟练的司机及汽车机修人员回国服务抗战。获悉这一消息后,白雪娇偷偷辞去工作毅然报名,害怕机工不要女生,她给自己取了一个男性化的名字叫“施夏圭”,扮成男生报名。
施是她母亲的姓,夏是华夏,圭谐音“归”,寓意施援华夏,凯旋而归。
白雪娇与3000多名热血华侨青年一道,分9批回国。奔赴烽火连天的抗日战场,在华侨支援国内抗战史上写下壮美的篇章,他们就是著名的“南侨机工”。其中至少有5名是女性,白雪娇便是其中之一。
在抗日战场上,南侨机工迅速成为一支重要力量,一度担负了滇缅公路上近一半的物资运输任务。但艰苦的生活条件、日军的轰炸,先后夺走了1000多位南侨机工的生命。在此期间,白雪娇等女机工多次要求到前线都没有得到同意。
在邓颖超的建议下,白雪娇转赴成都就读齐鲁大学并参加了大学生抗日宣传队,徒步从川北走到陕西,进行抗日宣传、慰问伤病员,并将自己所写的关于祖国抗日的报道寄回马来西亚,让更多人支持抗战。
她所写的关于祖国抗日的报道闪耀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光芒,通过报媒感动了众多南洋华侨,激励着无数青年报效祖国。
抗战胜利后,白雪娇回到了马来西亚,参加当地反对殖民主义的革命活动,并成为一所小学的校长。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她参考报纸上的照片,动手做了一面五星红旗并升起。因为这件事,被殖民当局认为是中共嫌疑分子,将其逮捕坐牢,一年之后驱逐出境。
1951年,经过7天7夜的海上漂泊,白雪娇再次回到祖国,不久后,加入中国共产党,进入广州师范学院中文系工作,她除了讲国文知识,还给台下的青年讲《红岩》,传播红色文化,直至退休。
1962年,白雪娇在中山图书馆演讲《红岩》故事。
2014年,白雪娇在广州病逝,她的骨灰被撒在了祖国的大海里。白雪娇的爱国事迹是南侨机工抗日的一角,还有千千万万南洋华侨,为了抗日出钱、出物、出力。斯人已逝,芳华永存,她那封写于1939年的家书和抗日事迹,一次次感动着海内外亿万中国人。
云南日报-云新闻 云南省档案馆 联合出品
(策划:谢炜 统筹:张海燕 黄佳伦 美编:张琪 视频编辑:段冯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