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聂耳(1912年至1935年),原名聂守信,1912年出生于云南昆明,4岁丧父,母亲彭定宽以典当借贷维持生计。幼年常听母亲用滇戏、花灯曲牌讲述《岳飞》《孟姜女》等故事,民间音乐成为他最早的艺术滋养。1927年考入云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加入共青团,参与散发传单等秘密活动,并创作处女作《省师附小校歌》,展露音乐才华。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为《义勇军进行曲》谱曲。同年7月17日,聂耳在日本不幸溺水身亡。
1930年,聂耳因参加学生运动遭国民党当局通缉,顶替三哥之名逃往上海。在“云丰申庄”商号做无薪店员时,尽管每日劳作10小时,聂耳仍坚持自学小提琴、英语,深夜于阁楼练琴。
上海“云丰申庄”店员合影,右为聂耳
1933年初,经田汉等人介绍,聂耳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他以一个无产阶级战士的姿态站在斗争的前列,走上一条在党的大众文艺方针指引下的革命之路。短短几年内,聂耳创作了多首歌曲,并迎来了他的“音乐年”,开创了革命歌曲创作的一代新风。
1935年,田汉在被捕前匆匆写下抗战电影《风云儿女》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的歌词。当聂耳听说电影有一首主题歌时,主动承担了谱曲任务。
他在自述中写道:“我写这首曲子的时候,感情很激动,创作的冲动就像潮水一样从思绪里涌出来,简直来不及写,一气呵成,两夜工夫就写好了。”为了使曲调节奏更有力,聂耳找来《风云儿女》导演许幸之、孙师毅等一道切磋、研讨,集思广益。很快,他在日本完成曲谱定稿并寄回上海。
1935年5月,《风云儿女》上映,《义勇军进行曲》作为电影主题歌正式呈现在世人面前,在片头和片尾处两次响起,电影从上映第一天起就场场爆满。随着电影的放映,《义勇军进行曲》迅速唱响全国。
《义勇军进行曲》成功地实现了聂耳的创作初衷。它紧密结合时代的需要,鲜明地反映了中国人民坚决要求反帝爱国的坚强意志。它铿锵有力的节奏和刚毅激昂的旋律跳动着时代的脉搏,号召和激励着无数中国人为了胜利奋勇前进。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全面展开,《义勇军进行曲》超越了国界,具有世界性、民族性和时代性意义,成为世界反法西斯阵营的国际战歌。1982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全体会议确定《义勇军进行曲》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1935年4月,国民党政府欲逮捕聂耳的消息传出,他按党组织安排假道日本赴苏联。7月17日,聂耳在藤泽市鹄沼海滨游泳时溺水身亡,年仅23岁。(统筹:浦美玲 策划:曹璐 包涛 沐旭 杨昊 海报设计:鲍子仟 编辑:马正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