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人口小县普遍面临机构冗余、资源分散、运行效率不高等问题。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稳妥推进人口小县机构优化。
按照全国人口小县机构改革工作部署,去年以来,我省在常住人口10万及以下县域有序探索符合边疆民族地区特点的改革路径。全省两个典型小县——漾濞彝族自治县、永仁县,稳妥推进机构改革。日前,记者深入两地,从机构融合、资源盘活、产业激活、民生改善等维度,记录这场静水流深的“小县大改革”。
夕阳掠过苍山西麓,大理白族自治州漾濞彝族自治县平坡镇党委副书记杨耀宗和同事结束在阿尼么村的调研,回到镇上。少了熬更守夜的填表写汇报和冗长的会议,基层干部轻装上阵,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扎在一线。此时,阿尼么村活动广场上歌声响起,一周6次的“乡村好歌汇”准时启幕,这个已成为漾濞县文旅招牌的项目,从创意提出到落地火爆,速度超出想象……
这些可感可及的变化,是漾濞县推动人口小县机构改革在基层获得的成效。机构改革,为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大动能。
超越“精兵简政”的历史命题
郡县治,天下安。在历史的长河中,郡县治的理想常困于“生之者寡,食之者众”的现实。也因此,从古到今的机构改革,“精兵简政”是永恒的主题。
位于大理州中部的漾濞县,距大理市仅29公里。便捷的交通位置为漾濞县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人口向外流动的“溢出效应”,种种变化趋势对机构精细化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人口小县机构改革前,漾濞县党政机构达33个。“机构设置过多过细,部门编制少、人员力量分散,导致在面对一些综合性工作时,难以形成有效合力,影响工作推进效率。部门间职能相近、交叉的情况也存在,相互推诿、扯皮的现象时有发生。同时,由于资源分散、财力薄弱,使得财政资金难以集中投入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关键领域。”漾濞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李住涛直言,“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机构配置在人口小县运行中存在弊端。
“希望改,需要改。”在漾濞县漾江镇党委书记董振国看来,过多的机构设置,对基层提高工作效率是“拦路虎”,“同类型的工作,我们会接到不同关联部门下发的安排通知,甚至需要到每个涉及单位去开会‘领任务’。”这无形中增加了基层的负担,基层干部渴望改变这一现状。
变则通,不变则壅。
2024年,漾濞县作为全国97个人口小县改革县之一,开启了改革征程。在没有示范样本的前提下如何落子?是简单操作“精兵简政”,让“冗散官署,一皆罢省”?还是进行系统性变革,深层激活治理效能?
按照漾濞县的设计蓝图,改革逐步推进。
以机制重塑疏通决策执行“中梗阻”——
改革不仅是机构的撤并,更是权责关系的再梳理、工作流程的再优化。漾濞县修订了多项工作规则,其中关键一招是建立了“县委常委会会议任务清单直达县政府常务会议”机制。
县政府办公室主任常学明介绍,具体操作层面,县委常委会会议形成的任务清单,直接交办至县政府常务会议,分解到分管副县长和具体责任部门,从决策到执行实现无缝衔接。信息对称、责任到人后,由县政府督查室负责跟踪问效,落实情况一月一次在县政府常务会议上通报,一月一次向县委报告。这一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了党委决策与政府执行间可能存在的信息衰减和责任虚化问题,确保县委的决策部署能够不折不扣落到实处。
流程再造让“多环审批”成为“一站审定”——
机构编制资源的优化配置是改革的重头戏。漾濞县将巡察办调整设置在纪委、将编办机构职责划入组织部,推动党委工作部门职能不断优化。同时,文化旅游和教体局与宣传部合署办公、司法局与政法委合署办公、民族宗教局与统战部合署办公,让县委对县内重要工作的领导更加直接有效。
“把县委编办并入县委组织部,并非简单的机构整合,而是为了构建党管机构编制、党管干部、党管人才的协同高效工作格局。”县委编办主任左林春介绍,改革前,机构编制重要事项需经股室、分管领导、编办室务会多层讨论,还需向组织部汇报。改革后,业务股室提出初步意见后,由编办主任组织会商研讨,形成统一审核意见直接提交县委编委审定,缩短了工作流程,使机构编制事项的响应速度大大加快。
结构优化开启“大股室制”下的协同作战——
在部门内部,漾濞县积极探索“大股室制”,县委编办根据部门职能和编制总数测算并下达内设机构限额框架,各部门在此框架内整合职能相近股室。
这种模式打破了原有人员和职能壁垒,既分工明确又协同补位,实现了人力资源的集约使用。面对重大任务或临时性工作,股室内可快速调配力量,制定统一方案并推进,无需再跨股室协调,真正实现从单打独斗到协同作战的转变。
“化学融合”催生县域发展新动能
漾濞的改革,非止步于机构的物理加减,而在于催生一场触及内核的化学反应。
在县城,改革的化学反应正在各个优化整合的部门内部发生。
县文化和旅游局原局长马旭敏,如今有了新身份——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她的办公室墙上,挂着一张崭新的漾濞县地图,上面标注的不再仅仅是景区景点,还有火把节、攀岩赛、乡村音乐汇的活动轨迹。
“以前搞个大型活动,文旅局负责活动执行,宣传部负责宣传推广,体育赛事常常是独立的,像几条平行线,虽然目标一致,但总隔着一层。”马旭敏指着地图说,“现在不一样了,策划阶段宣传思维提前介入,执行阶段文旅资源全力保障,宣传引流、文旅承接、体育赋能,形成了一个闭环。”
融合产生的能量是惊人的。曾经需要多方协调的文化活动,如今在内部就能高效运转。全国性的攀岩大赛、青少年定向赛顺利落地,发展县域经济有了新支点。改革打破部门壁垒,使“宣传+文旅+体育”整合成为可能,让偏远山村的文化活动获得强有力的宣传推广和全县域资源注入,阿尼么的“乡村好歌汇”在全县域的宣传矩阵加持下迅速走红。
在加挂了县医疗保障局牌子的漾濞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张智深将合并比喻成“攥指成拳”。“比如基金监管,以前社保和医保各管一摊,人手紧张。股室整合后,我们能迅速抽调人员组成‘联合舰队’,力量倍增。”以往“分而治之”的社保医保缴费,也因合并实现了“两险同宣同征”,老百姓只需在一个窗口,或通过一次上门服务,就能办妥两件事。截至6月30日,漾濞县医保征缴目标任务已超额完成。
会议室的灯光暗下去,田埂上、农户家的灯火亮得更久。
“过去一周可能要跑县里开一两次会,现在一个月集中开会不超过两次。”平坡镇党委书记吴官泽语气轻松。
改革的“减法”做得实在。2025年1至7月,县级下发文件同比减少逾千份,降幅达34.84%;会议数量减少超四分之一。这背后,是机构整合后,“政出多门”变“令出一家”,指令更统一;是新机制的确立,让责任清晰、执行高效、督查有力。
杨耀宗感触更深:“拿政法工作来说,以前政法委一项任务,司法局一项要求,内容相近,但各自部署。我们同一件事要报两次材料,迎接两次检查。两家单位合署办公后,指令统一、检查合并、一次搞定。我们能把省下来的时间,实实在在用到基层。”
改革的成效,最终由老百姓的切身感受来衡量。
在县政务服务中心,前来为孩子办理医保转移手续的杨晶晶原本只想咨询办理手续,工作人员输入身份证号,在系统里操作一番很快就办好了。她笑着说:“听说办这种事很麻烦,要跑好几个地方,来了才发现现在真是方便多了。”
这种便利,源于后台数据的打通和流程的再造。机构整合让原本独立的系统寻求对接,基层的创新努力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成为现实。
在县综治中心,县司法局与县委政法委合署办公,通过整合加强司法工作力量和资源,形成合力为群众提供便民服务、化解社会矛盾。县委政法委(县司法局)公共法律服务管理股股长袁明华的办公室里,挂着一面崭新的锦旗,送锦旗的是一群拿到被拖欠多年工资的农民工。“过去,他们要在人社、司法、法院等多个部门之间来回奔波,流程长。”袁明华说,“如今,我们这里‘一站式’受理,法律援助、调解、司法确认链条打通。这个案子从受理到诉讼到拿回钱,效率大大提高。”
夜色渐深,阿尼么村的游客们陆续回到由村民自家房屋改造的温馨民宿。游人如织,让村集体收入快速增加。“乡村好歌汇”的工作人员收拾好直播设备,看着手机屏幕上来自天南地北的点赞和留言,脸上泛起满足的笑容。远处,村委会的灯还亮着,村干部们正根据县里整合后的新政策,为阿尼么谋划着下一季的核桃深加工和生态徒步游路线。
漾濞改革的答卷,书写在机构改革后的“大部门、大股室”里、在减负后基层干部走向田埂的脚步里、在村民越来越亮堂的日子里,正激荡出新的涟漪。(记者 王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