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光影绽放中国行·跟着电影游云南”首站在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启动。多位影视工作者化身“城市星推官”,沿着电影的足迹探访苍山洱海、天龙八部影视城等影视取景地,分享拍摄故事,推广大理文旅及影视资源。大理这座被无数镜头偏爱的光影之城,正持续焕发新光彩,向世界展示其“天然摄影棚”的光彩。
大理与影视艺术渊源深厚。1959年,电影《五朵金花》蜚声海内外,将苍洱风光与白族风情推向世界;2003年,电视剧《天龙八部》在大理实地取景,演绎江湖传奇;2023年,现象级剧集《去有风的地方》热播,将大理的自然风光、非遗技艺与慢生活哲学展现给全国观众……数十年来,大理一直是文艺创作者青睐的“宝地”,一部剧带“火”一座城的故事在这里不断上演。
《去有风的地方》播出后,无数游客追寻剧中足迹来到大理,在凤阳邑、沙溪等取景地品尝同款美食、拍同款照片、体验剧中人的“有风”生活。2023年,大理接待游客9530.34万人次,同比增长67.39%;旅游总收入1603.39亿元,同比增长104.67%,生动诠释了影视IP与大理文旅产业的“双向奔赴”。
大理的“镜头吸引力”,源于其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年平均气温16摄氏度的宜人气候,洱海的波光潋滟、苍山的巍峨壮丽、白族村落的古朴典雅、茶马古道的岁月沧桑……全州36个国家A级旅游景区、130多处风景名胜,从洱海之源到水乡鹤庆,丰富的地形地貌构成了“最美取景器”,能满足各类题材的视觉需求。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浓郁的民族风情则为影视创作提供了不竭源泉,三月街民族节的热烈狂欢、“东方小夜曲”故乡弥渡的不息歌舞、剑川木雕的精湛技艺,都成为镜头下鲜活灵动的元素。大理还拥有独特的“艺术家第二居所”文化氛围,吸引了近10万“新大理人”定居,其中艺术家群体近2万人,深厚的文化土壤与活跃的创作生态在此交融共生。
数据显示,“十二五”以来,到大理创作、取景拍摄的影视剧(电影、电视剧、微电影、纪录片等)达1000余部,特别是近几年,每年到大理取景拍摄的影视作品约有300部。从苍山脚下到洱海之滨,不同题材的影视作品为大理赋予了丰富多元的魅力,吸引了大量观众、游客前来旅游观光。
影视镜头带火大理旅游,更推动大理文旅产业的更新与“破圈”。近年来,大理州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持续推动影视产业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构建“电影花园”新生态。通过完善影视基础设施,优化拍摄服务环境,编制《拍在大理——大理州影视拍摄服务指南》,梳理公布131个影视拍摄免费取景地,并在拍摄场地、交通、食宿、道具、群演等方面,为剧组全力提供协调服务保障,不断推动大理从单一的拍摄服务向创作、拍摄、制作、宣发等多元化电影文化服务延伸。同时强化扶持引导,对以大理为主题内容,在大理创作取景拍摄,上映或播出后社会影响力较大、反响较好,对促进大理影视文旅产业发展较强的影视剧,按照一事一议的原则,给予事后奖励。此外,还通过举办以“影像季”为主题的各类影视文化艺术活动,积极搭建行业交流合作平台,推动影视和文旅融合发展。
影视IP的强势传播还催生出丰富的文旅新业态。大理婚纱旅拍、婚庆产业借势崛起,“中国最佳爱情表白地”IP吸引顶尖摄影机构入驻,形成年产值数亿元的产业集群;剧中呈现的扎染、木雕等非遗技艺关注度飙升,相关工坊订单量与零售额普遍实现翻番;影视引流更激活乡村经济潜能,以凤阳邑村为例,通过实施基建与文旅项目,“有风”效应成功推动古村转型,“打卡热”成了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游客“留量”。
为进一步深化文旅融合,打造“影视+文旅”新名片,大理州近期还推出6条“跟着电影游大理”主题路线,精心串联苍洱风光、白族古村落、茶马古道等影视经典场景,融入非遗体验、旅拍打卡、户外运动等沉浸式玩法,并发布大理“影游互动”景区景点优惠政策,让游客可以循着影视剧足迹,感受大理的自然美景、人文风情和时代风貌,体验“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本报记者 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