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届云南省残疾人艺术汇演圆满落幕——点亮艺术梦想 绽放生命之光

来源:云南日报 2025-05-19 15:14:51 【字体:

合唱《月光下的凤尾竹》 记者 郎晶晶 摄

舞蹈《嘎福的春天》 记者 郎晶晶 摄

戏曲《无声梨园情》 供图

一方追逐梦想的舞台,一场礼赞生命的文艺盛宴。

5月13日至17日,“艺彩纷呈同心筑梦”第十届云南省残疾人艺术汇演在“世界佤乡”临沧精彩上演。

这场备受全省残疾人关注的艺术盛会,汇聚了来自全省的529名演员,其中残疾人516人,上演了55个精彩节目,集中展现了云南特殊艺术成就,彰显了云南残疾人自强不息、勇敢追梦的精神风貌。

精心筹备 共赴一场文艺盛会

残疾人文艺汇演4年举办一次,是全省广大残疾人翘首以盼的文艺盛事。

本届汇演由省残疾人联合会、省教育厅、省民政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省广播电视局、临沧市人民政府主办。自今年2月启动作品征集以来,活动便获得热烈反响。全省16个州(市)的残疾人踊跃参与,通过视频形式提交了78个涵盖声乐、器乐、舞蹈及戏曲四大类别的精彩节目。经过专家严格评审,55个精品节目脱颖而出,获得现场展演资格。各参赛团队精益求精,依据评审意见反复打磨,历经数月刻苦排练,最终在汇演舞台上精彩亮相。

本届汇演特邀19位文艺界权威专家组成评审团。经过公正严谨的评选,《月光下的凤尾竹》(德宏)、《彩云之南》(昆明)荣获声乐类一等奖;《乐动心声》(文山)荣获器乐类一等奖;《生命之光》(昆明)、《嘎福的春天》(红河)荣获舞蹈类一等奖;《无声梨园情》(曲靖)获戏曲类一等奖。这些凝聚表演者心血的艺术佳作,将代表云南征战第十一届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向全国观众展现云南残疾人的艺术风采。

活动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被纳入我省“十四五”残疾人事业发展规划重点文化项目。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中国狮子联会云南代表处等社会组织以及爱心企业积极助力,为残疾人艺术家提供培训、参演、就业等全方位支持。

临沧市成立工作专班,招募80多名志愿者开展服务保障,对演出场地、住宿酒店及周边地区全部进行了无障碍改造,确保了活动顺利举办。

真情演绎 把自强故事搬上艺术舞台

“大家好,我是小会,欢迎来到烂漫山花直播间!”

舞台的灯光亮起,身材矮小的陈道会和一群绣娘出现在“烂漫山花直播间”。她们准备将手工制作的刺绣、钩针等作品在线上销售。突然,陈道会的丈夫前来阻挠,原因是他们家的房租已经欠了半年、孩子还在生病住院,丈夫劝她重新找一份工作。但陈道会还是坚持选择创业,带动更多残疾人就业,她坚信“天助自助者”。最终在五华区残联创业补贴的帮扶下,小会渡过了难关,创业成功。

这个名叫《山花烂漫时》的音乐剧,取材自残疾人陈道会的真实经历,演员全部都是“自己演自己”。

“最困难的时候,是五华区残联的9000元创业补贴和一辆电动三轮车帮我渡过难关。”陈道会说,之所以主动停掉手上的工作参与到排练中,就是为了感染更多的残疾人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她说,正因为大家都有相似的经历,才能在台上真情流露、演到流泪。

陈道会从小因骨骼发育不良,直到8岁才由家人背着求学。她凭借惊人的毅力完成了本科学业。2012年,她在找工作四处碰壁的情况下,向20多名残疾人朋友借凑了5000元启动金,开始了电商创业。十多年来,在各级残联支持下,凭借诚信经营每年销售农副产品等实现收入100多万元,带动30余名残疾人就业创业。同时帮助五华区残疾妇女手工编织刺绣工作室的绣娘们直播销售手工艺品。

尽管曾在生命中遭遇不幸,残疾人仍旧选择勇敢面对,他们不断突破自我,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此次汇演的节目,74%为原创节目。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残疾人根据自己亲身经历编排演绎,既有生活的烟火气,又有较高的艺术水准。

红河代表队舞蹈作品《嘎福的春天》的创作灵感来源于绿春县戈奎乡12岁哈尼少年李嘎福的真实经历。这个自幼失明的男孩,在父亲早逝、母亲离家的困境中坚持求学。舞台上,担任领舞的李嘎福和16名听障同学一起完成棕扇舞动作,表现了对哈尼文化的热爱和传承。舞台下,他在红河州特殊教育学校学习,学会了讲普通话、认盲文,还得到了红河州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生活资助。嘎福说自己的梦想是“当运动员或者按摩师”。

大理代表队的舞蹈《匠心琢梦》,根据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甸南镇桃源村残疾木雕艺人张四宏事迹创作。张四宏凭借对传统木雕技艺的热爱和执着追求,实现了自己的创业梦想,不忘回馈社会,积极带动周边残疾人就业。在他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残疾人开始从事木雕行业。

玉溪代表队的花灯小剧《指尖上的国歌》讲述了一名热爱音乐的小伙因为意外失去视力,在聂耳精神中获取奋斗力量,通过触摸乐谱重新学习音乐的励志故事。

怒江代表队的舞蹈《篓尖尖上草果香》,以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群众种草果、采摘草果为叙事主线,怒江州特教学校12名傈僳族听障少女,用轻盈的舞姿演绎了丰收的喜悦和对绿水青山的礼赞,诠释了“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这个节目排练了整整半年,指导老师周钰琬说:“这些听障的孩子排练舞蹈主要通过手语老师打节拍跟着练,有时候我们也会敲打地板让孩子们触摸节奏,虽然训练很苦,但他们也变得越来越自信、越来越坚韧。”

汇演评委、一级演奏员陈鹤龄评价道:“这些节目看下来,我们经常忘了他们是残疾人,对于健全人一分钟学会的东西,他们可能需要几十分钟甚至几个小时,付出的艰辛可想而知,让人感动。”

传承创新 讴歌美好时代锦绣山河

白族三弦的悠扬、佤族甩发舞的奔放、苗族芦笙舞的欢腾、景颇族目瑙纵歌的壮美……这场艺术盛宴中,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意碰撞出璀璨火花,民族艺术在传承创新中焕发新的时代光彩。

旧谱新章,经典重塑——

德宏代表队的合唱节目《月光下的凤尾竹》,在传统名曲《月光下的凤尾竹》基础上加入了新的音乐元素,傣家竹楼里的幸福生活随音符流淌。

普洱代表队的舞蹈《盟誓》,用舞步演绎流动的史诗,讲述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及民族团结佳话代代相传的故事。

临沧代表队的舞蹈《我心中的阿佤山》,以观众耳熟能详的《薅秧歌》等佤族民歌元素合成律动音韵,巧妙融合现代音乐元素。临沧市特校17名听障学生演绎了在党的光辉照耀下,梦想中现代化的生活变为现实,佤山的残障儿童迎着希望曙光,在特教学校获得了良好教育的场景。

跨越障碍,非遗焕彩——

无声世界如何演绎唱念做打?曲靖市特殊教育学校的师生将不可能变成了可能。学校教师谢虹以曲靖市京剧脸谱制作市级第四代非遗传承人、听障教师陈家辉以及很多像他一样热爱脸谱制作的听障学生为原型,经过7年精心打磨,创作了《无声梨园情》。30名画上京剧脸谱的听障少年,在特制振频地板与手语老师的节拍指引下,以独创的“光影手语”演绎生旦净末丑,展现了无声世界里的京剧情怀。

临沧代表队的《幸福山花向阳开》采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阿数瑟”说唱形式,展现了在党的领导下,临沧市残疾人事业取得的斐然成就,残疾人生活的巨大变化。

《茶花映月踏歌行》由楚雄彝族自治州特殊教育学校22名听障学生演绎,以国家级非遗彝族左脚调为魂,奏响《高山顶上茶花开》的经典旋律,书写了非遗传承与民族团结的壮美诗篇。

还有昭通农民芦笙演奏家吴德雄创作的器乐节目《喜气洋洋新家园》,表达了搬迁到移民新区后,苗族同胞的喜悦之情。

声乐类评委、一级演员、男高音歌唱家者建周评价道:“节目整体艺术水准很高,体现了民族性,展现了独特的地方特色,彰显了残疾人同胞心向阳光、自强不息的精神。”

在5月16日晚举行的汇报演出中,精选的14个节目依次登台,艺术的生命力与残疾人不屈的精神力量完美交融,为这场艺术盛宴画上圆满句号。

从筹备动员到刻苦排练,从细节打磨到舞台绽放,这场艺术盛宴见证了残疾人演员们的汗水与喜悦。它不仅是文化的表达和艺术的展示,更是一次心灵的交流与碰撞,每一位参演者用他们的才华和毅力告诉我们:生命的价值,从不因身体的缺憾而褪色;梦想的光芒,终将在奋斗中熠熠生辉。

汇演圆满收官,残疾人文化事业发展永远在路上。

下一步,我省将以贯彻落实《云南省“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云南省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为契机,积极组织开展文化进残疾人家庭“五个一”、“残疾人文化周”、“书香云南”等活动,持续推进残疾人特殊艺术人才培养和特殊艺术人才基地建设,保障残疾人平等享有公共文化服务权益,推动全省残疾人文化供给水平和文化服务质量得到有效提升,书写新时代云南残疾人文化事业发展新篇章。(记者 郎晶晶)

打印页面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