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爱好者杨永祥拍摄的作品《飞越玉龙雪山》。受访者供图
蓝喉太阳鸟 通讯员董家泽摄
摄影爱好者在滇池绿道拍鸟。记者殷洁摄
“凌波仙子”水雉如约而至,伴着剑湖湖面升腾的层层薄雾梳理羽毛;百年榕树上清脆啼鸣不绝于耳,普洱市思茅区思茅港镇茨竹林村芒坝村民小组成为了“中国的鹦鹉天堂”;秋风四起时,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勐宋村的芦苇荡内,红梅花雀雄鸟精心编织爱巢……四季流转,群鸟对云南山河湖泊的偏爱依旧,留鸟世代安家于此,候鸟每年相约“旅居”。
百鸟翔集,引得众多观鸟爱好者、摄影者踏上追鸟之旅,由此衍生出的观鸟经济成为云南生态价值与经济效益共赢的绿色实践。
人鸟诗篇由小众爱好至观鸟经济
“我还在想,要是有鸟飞过那就太好了,说话间,天空中传来大雁的鸣叫声,我急忙端起相机,将镜头瞄向飞掠而过的雁群。”清晨时分,在拉市海畔,摄影爱好者杨永祥定格下一张最为满意的照片:雪山、草甸、湖水、豆雁相得益彰。
“省内几乎所有的鸟点我都跑了个遍。”杨永祥的拍鸟足迹还遍布西藏、安徽、四川、广西等地,他甚至远赴肯尼亚、日本等国专门拍鸟。
10余年来,杨永祥捕捉的镜头呈现出一个个关于人鸟和谐、生态永续的美好故事,描绘着云岭绿意盎然的生动场景:大紫胸鹦鹉结伴徜徉在香格里拉高山草甸上空,见证着湖泊充盈、山峦复绿;黑颈鹤悠闲踱步于昭通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位曾经的“特别来宾”已成“旅居常客”;血雀在保山市百花岭区域的核桃树上晒太阳,一树火红,与高黎贡山争艳……
点绿成金,随着近年来“打鸟爱好者”逐步增多,云南各地正因地制宜打造观鸟经济,通过完善配套设施、系统培训鸟导、便利观鸟体验等措施,进一步丰富乡村生态旅游内容。
蓄势赋能从单纯观鸟到“观鸟+”
“我们要组织一期到昆明动物园认识鸟类的研学活动,主要针对年龄较小、对鸟类还不熟悉的同学。”云南省动物学会科普工作者、云南栗果自然教育创始人周修远正在为新一期的鸟类研学活动作准备。
什么是冬候鸟?什么是夏候鸟?同学们通过研学寻找答案,了解各种鸟类的特征及生活习性,解析鸟类迁徙的奥秘。今年1月,周修远和团队带领一个由北京、上海及昆明学生组成的研学团开展了为期6天的“探究鸟类云南西部迁徙路线”研学之旅。研学团一路西行,先后到剑湖、拉市海、纳帕海等地观鸟学习。
“任何保护都是从了解开始的。我们希望通过研学,让同学们了解鸟类、喜爱鸟类、保护鸟类,这样才会让观鸟变得更有意义。”周修远认为,将课堂从学校延伸到自然中,向青少年多视角、多领域、多角度地展示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真正启发青少年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的理念。
近年来,随着观鸟经济产业链的不断延伸、观鸟人群数量的不断增长,我省多地设计了多条生态观鸟特色旅游线路,创新推出“观鸟+民俗”“观鸟+研学”等复合型旅游产品,多层次丰富了观鸟爱好者的旅游体验,与观鸟相关的观测设备、出行装备、书籍、文创、餐饮、住宿等方面的消费也在逐步增加。
守护鸟道从单点保护至区域覆盖
每年12月,大批候鸟飞临大理白族自治州鹤庆县草海湿地越冬。清晨时分,湖面薄雾与候鸟身姿相映,宛如一幅写意的中国画。
鹤庆县草海湿地水域宽阔,涵盖白龙潭、星子龙潭、黑龙潭、南海、中海、北海、东海等水域。经过多年治理,草海湿地水质从原来的Ⅳ类逐步上升到Ⅲ类,局部区域达到Ⅱ类,湿地生物多样性得到逐步恢复。据统计,目前鹤庆草海湿地有记录的鸟类达198种。
云南处于中国西部最大的候鸟迁徙通道上,也是北方候鸟主要的越冬栖息地。候鸟结伴南飞,有的在云南境内停留,有的则飞越云岭继续南下。我省昭通、玉溪、大理、红河、文山等州市,都是鸟类迁徙通道上的重要落脚点。
果实丰富、水草丰茂,让云南成为候鸟休息补给的首选场所。随着省内多处鸟类栖息地生态向善、生物多样性向好,鸟类资源得以不断丰富。据统计,截至2024年,云南省鸟类达793种,占全国种类的63.7%。
除了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外,云南还以“硬手段”确保“候鸟驿站”安全舒适。
2023年12月,省林业和草原局发布了《云南省候鸟迁徙通道重点区域范围(第一批)》,公告明确了7个州(市)12个县(市)10处候鸟迁徙通道重要地点,在候鸟迁徙期间,严格限制夜间篝火、高强度照明、喷洒农药等妨碍候鸟迁飞和栖息的活动,更好地保护候鸟及候鸟迁徙通道。
万羽翩翩,永续发展。以生态质量激活观鸟经济,云南正厘清“绿色家底”,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记者 殷洁)
泸水市鲁掌镇三河村村民李忠华——
听见幸福的鸟鸣
晚春时节,泸水市鲁掌镇三河村10号鸟塘附1号四周樱花、灯笼花、刺桐花争相怒放,鸟儿呼朋引伴,沐浴飞腾……一幅春浓花正艳、人来鸟不惊的画面展现在眼前。
“最近鸟儿最多、风景最美的是附2号。”10号鸟塘塘主、鸟导李忠华带着记者走进房屋后的密林,小径尽头,一座绝崖上古木参天,鸟鸣声脆。
“这里有火尾太阳鸟、绿背山雀、栗头鹟莺……”7年多的养鸟、护鸟、观鸟经历,让李忠华叫得出50多种鸟的名字。
30多年前,生活在三河村的傈僳族、汉族等群众过着山地种粮、入林打猎、砍柴做饭的生活。李忠华小时候跟着父亲种地放牛,用弹弓到户外打鸟吃野味是儿时的乐趣。
推行退耕还林以来,三河村广袤的山地种上了核桃、花椒、茶叶,河沟山涧草果飘香,生态环境逐年向好。
2018年,驻村工作队在镇党委、镇政府支持下,深挖三河村生态优势,在生态产业基础上,打造以观鸟、拍鸟、爱鸟和护鸟为主的鸟塘,引导村民发展观鸟经济。当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李忠华,在时任三河村驻村工作队队员张朝江和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峡谷鸟类保护协会会长袁开友的帮助下,成为村里10号鸟塘的塘主。
种树栽花、投喂鸟食、接待观鸟游客……李忠华把10号鸟塘从一个观鸟点发展到附1号、附2号三个观鸟点。曾经的打鸟人变成了爱鸟人、护鸟人。
“我们带客人观鸟拍鸟,提供餐食,好的时候一个月可以赚5000元左右,客人少的月份,也能赚2000多元。”李忠华说,以前打鸟猎鸟,破坏生态,现在种树栽花、爱鸟护鸟,既保护了环境,又有了稳定收入。
这几年,三河村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成为百鸟合鸣之谷。白尾梢虹雉、火尾绿鹛、纯色噪鹛、蓝额红尾鸲等200余种鸟类筑巢茂林,菲氏叶猴、猕猴栖息山谷,多尾凤蝶飞舞枝头。农民变导游、农家变民宿、家园变花园、村庄变景区,三河村走出一条包括观鸟导游、接送服务、住宿餐饮、农特产品销售在内的一站式旅游产业发展之路。村民们放下了斧头、砍刀、弓弩,参与生态建设和保护,制止捕鸟和伐木。如今,种一坡树、增一地绿、栽一片花、迎一群鸟,已经成为大家的行为自觉。
“今后,我们还要发展观猴、观蝶项目,让更多的村民共享生态红利。”三河村党总支书记唐才文说。
清晨清理鸟塘、投放鸟食、打扫卫生,为观鸟爱好者的到来作准备;中午巡视山林、观鸟护林,投身“以鸟为媒”的绿色经济,李忠华的日子忙碌而快乐。“只有保护好山林,我们才能过上更好的日子。”李忠华说。
游客少的季节,李忠华把鸟塘交给妻子管理,自己去城里打工,他希望积攒一些钱,在房前屋后栽种更多的花木,招引更多的鸟儿,盖几间崭新的民宿,在附2号鸟塘边建一个观景台,让“鸟友”们有更好的落脚点和观景点,在日益美丽的家园聆听幸福的鸟鸣。(记者 李寿华)
盈江铜壁关:石梯村鸟影绰约
旖旎的自然风光、自由翱翔的小鸟、生活幸福的村民,镶嵌在中缅边境线上的盈江县铜壁关自然保护区犹如一颗生态明珠,令人心驰神往。
谷雨时节,铜壁关自然保护区处处青翠欲滴,各种珍稀动植物在这里和谐生长。这里鸟类资源尤其丰富,共有716种,占全国鸟类种数的51%。其中,花冠皱盔犀鸟、红腿小隼、白颊山鹧鸪、河燕鸥、栗鸮、线尾燕等10种鸟类在我国仅发现于该自然保护区。
在位于铜壁关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域的太平镇雪梨村石梯自然村,村中的观鸟塘成了一大风景。“我家有两个观鸟塘,我能认出上百种鸟,只要轻轻招呼,鸟就会来到这里。”在观鸟塘边,村民徐小龙变换音调吹着口哨模仿鸟鸣,几分钟后,小鸟就飞过来嬉戏、觅食。近几年,徐小龙带领游客进山观鸟,成为了一名鸟导,又开办起农家乐,一年收入10多万元。
随着“中国犀鸟谷”和“观鸟胜地”的名气越来越大,前来雪梨村观鸟、拍鸟的游客越来越多。“雪梨村有10多家农家乐,民宿可容纳300人左右,今年改造提升后可容纳500余人。”雪梨村党总支书记胡培松介绍,2024年全村接待游客2万多人,今年预计将超过3万人。
石梯村与缅甸山水相连,是南方古丝绸之路出境重要通道,因在陡峭悬崖上开凿阶梯而得名。当地牢固树立生态保护理念,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鸟类资源发展“观鸟经济”,村民逐渐从打鸟人变成护鸟人、砍树者变成植树者,目前石梯村森林覆盖率超过90%,共开发鸟类监测点45个。全村共有特色民宿20家、农家乐饭店3家、鸟导55名,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5年的不足4000元增长至2024年的13300元。
如今,石梯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风情浓郁的景颇族民居特色鲜明,森林生态环境得到全面保护,物种资源更加丰富,各种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增加,村民日子越过越甜美。(记者 管毓树)
思茅茨竹林村:与鹦鹉朝夕相伴
大紫胸鹦鹉供图
思茅区思茅港镇茨竹林村芒坝村民小组是一个布朗族聚居的少数民族村寨,距离糯扎渡省级自然保护区仅200米。寨子边的百年古榕树上,一群群鹦鹉常年与布朗族村民朝夕相伴,阵阵清脆的鸟鸣声不绝于耳,构成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独特景观,芒坝也因此被称为“鹦鹉寨”。
在这里,随便坐在一户人家堂屋边的走廊上,就可观赏到榕树上嬉戏的鹦鹉。“很久以前,鹦鹉就飞到这里栖息,和我们共同生活。村民爱榕树护榕树、爱鸟护鸟的保护意识代代传承。”茨竹林村委会副主任陶贤介绍。
依托芒坝得天独厚的文化和生态优势,2015年以来,村里搭建拍摄棚、开挖鸟塘,村民开始建设民宿、开办农家乐,并为摄影爱好者提供住宿、餐饮、摆渡等服务,每年接待摄影和观鸟爱好者上千人次。如今,这里的鸟类已经超过400种,被摄影界称为“世界级拍鸟胜地”“中国的鹦鹉天堂”“中国最佳野外动物拍摄基地”。
“我们从贵州过来,听说‘鹦鹉寨’能看到很多种鸟类,就来拍鸟。今天运气挺好的,刚到就拍到了大紫胸鹦鹉。在这里,我深深感受到当地群众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对鸟的保护。”观鸟爱好者武先生说。
随着观鸟、拍鸟人数的不断增加,村里的食宿服务也悄然升级。“这里的民宿特别漂亮,打开房门就能看到山景,待着就让人心情舒畅。我们住了好几天,走的时候恋恋不舍。”外地游客黎先生说。
得益于丰富的鸟类资源,前来观鸟、拍鸟的游客越来越多,带动了生态农业和特色旅游产业发展。“以前我们主要靠种植茶叶、玉米等为生,一年下来也没多少收入。如今,乡亲们依托生态优势过上了好日子,好几家客栈都已经不够住了。”陶贤说,茨竹林村将持续依托生物多样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优势,全力打造芒坝“鹦鹉寨”,吸引更多游客,点亮乡村旅游新业态。(记者 胡梅君 通讯员 赵晓元罗嘉)
南涧:保护鸟类栖息乐土
犀鸟供图
南涧彝族自治县是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候鸟迁徙通道,拥有丰富的鸟类资源。2023年下半年起,南涧县创新实施“和美与共”精准聚才计划,引进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和美与共”人才,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注入新活力。
依托“和美与共”精准聚才计划,南涧县积极引入高校、科研院所人才加入无量山生物多样性保护团队,为保护森林生态系统提供综合决策咨询和技术支撑。目前,已引进33名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专业人才,构建起覆盖自然保护地建设与管理、野生动植物研究、林草碳汇计量监测等近20个细分领域的专家智库。通过与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大理分院、西南林业大学等科研机构深度合作,建立起包括野生动物野外科学观测点、专家基层科研工作站和科技创新实践基地在内的三大科研平台,并对公郎镇落底河村、官地村等鸟类资源富集区域进行调查统计。
“大理大学正在开展的调查数据显示,目前调查到鸟类546种,占大理州总量的84%。”无量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涧管护局科研所所长袁玉川介绍,特别是公郎镇落底河片区,分布着黑颈长尾雉、黑鹳、白腹黑啄木鸟等国家一级、二级保护鸟类,独特的亚热带鸟类群落已形成“生态名片”效应。
近年来,南涧县充分利用云南无量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资源优势,在保护优先原则下,多渠道向全国观鸟爱好者宣传推荐观鸟线路,帮助当地农户发展观鸟旅游。公郎镇落底河村委会湾子片区积极扶持引导农户建设鸟塘,改善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并精心指导其对黑颈长尾雉、红腹角雉、白腹黑啄木鸟等20多种社会关注度高的“明星鸟”进行跟踪监测。通过摸清鸟类活动轨迹,在观鸟点设立鸟类保护站,进一步加强观鸟管理和优化服务。(记者 李丽 通讯员 李文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