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系列宣讲活动在昭通市鲁甸县热烈开展。此次宣讲以“共护一江清水出云南”为主题,三位来自不同领域的宣讲者,不仅描绘了赤水河保护治理的生动实践,更揭示出生态保护与发展协同共生的深层逻辑,为跨区域生态治理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昭通样本”。
从“臭水沟”到“幸福河”:基层实践里的治理智慧
宣讲员、全国最美河湖卫士、威信县苦猪河村级河长杨敏的讲述,藏着生态治理最鲜活的密码。五年前,垃圾污水直排、河道恶臭熏天的赤水河支流,如今变身“饭后散步好去处”,这样的蜕变绝非偶然。
她推行的“三有五不”村规民约,看似简单却直击要害——用“有整洁庭院、有规范花池、有适当绿植”的正向引导,和“不乱扔垃圾、不直排粪污”等具体约束,把抽象的环保理念转化为村民能理解、可执行的生活准则。这种“法律落地”的实践,恰恰印证了生态治理的根基在基层:当村民从“要我保护”转变为“我要保护”,当村规民约与法律法规形成合力,生态保护便有了生生不息的民间动力。而如今村里通过绿化苗木培育、生猪代养实现“环境美+收入增”的双赢,更说明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从来不是遥不可及的理论。
从“各自为战”到“三省协同”:系统思维下的破局之道
宣讲员、中共云南省委党校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副教授肖锐的解读,揭示了赤水河治理最核心的方法论——系统治理。这条流经三省四市的河流,能成为长江上游唯一保持自然流态的一级支流,关键就在于打破了“上下游分割、左右岸脱节”的治理困局。
从习近平总书记作出批示到国家层面统筹推动,从三省联合立法到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建立,赤水河的保护,就是一次“统筹兼顾、协同发力”的生动实践。肖锐强调的“规划协同、立法执法协同、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治理”等,直指跨区域生态治理的痛点:当贵州的酒厂、四川的园区、云南的村寨共享一河清水,唯有跳出“一亩三分地”思维,构建“生命共同体”意识,才能破解“上游保护、下游受益”的失衡难题。这种治理逻辑,不仅适用于赤水河,更为全国跨区域生态保护提供了可复制的制度范本。
从“两难困境”到“双赢路径”:发展理念中的价值重构
宣讲员、昭通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铁熙给出的“治理账单”,诠释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如何实现“双向奔赴”。2020年以来统筹投入的78.93亿元资金,换来的不仅是连续五年Ⅱ类以上的水质,更催生出竹产业、页岩气、红色旅游等新的经济增长点——镇雄县104万亩竹产业带动农户户均增收超8000元,威信页岩气工厂打造新能源高地,这些数据背后,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践行。
尤为可贵的是,昭通破解了“保护就意味着牺牲发展”的误区:通过三省横向生态补偿争取资金,用深入基层的宣传扭转群众观念,以产业升级替代粗放开发,既守住了生态红线,又打开了发展新局。正如铁熙所言,拆除水电站、关停污染企业看似“忍痛割肉”,实则为长远发展腾出了生态空间。这种“算大账、算长远账”的发展观,正是昭通在生态保护中实现“破茧成蝶”的关键所在。
宣讲现场的互动交流中,大学生对“生命共同体”的感悟、基层干部从宣讲中得到的牛栏江流域保护启发,更印证了这场宣讲的深层意义——生态保护从来不是少数人的责任,而是关乎每个人的民生工程。当赤水河的清澈倒映出协同治理的智慧,当沿岸群众的笑脸诠释着生态红利的普惠,这条“生态河、美景河、美酒河、英雄河”的故事,已然超越地域界限,成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注脚。(记者 夏欣瞳 通讯员 王成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