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邓瑾 朱勇
“关键少数”在作风建设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引领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少数’,对全党全社会都具有风向标作用。”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作风建设的内在规律。只有充分发挥“关键少数”带动“最大多数”的引领作用,才能推动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的有序开展,推动党的作风建设不断走向深入,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增强行动自觉。“关键少数”要带头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增强扎实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一方面,要通过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谈心谈话、警示教育、专题辅导等多种形式,不断推进理论学习常态化、制度化,以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强化宗旨意识,坚定理想信念。另一方面,要坚持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在学中知敬畏、在查中找差距、在改中见实效,不断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强化组织领导。要推动各级党委(党组)及其“一把手”切实履行作风建设的主体责任,深化运用教育提醒、明察暗访、通报曝光、监督检查、严查快处、督促整改、“回头看”等方式方法,不断督促各级领导干部切实改进工作作风,从而确保责任落实落地。同时,要加强党内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将“关键少数”的权力运行置于全方位监督之下,确保他们正确行使权力,严格遵守作风建设规定。强化责任追究,对作风问题突出的领导干部要严肃问责,形成有力震慑。
形成强大合力。作风建设不仅是“关键少数”的责任,也需要“最大多数”的积极参与。要通过以上率下、示范引领,充分激发广大党员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效推动作风建设各项举措的落实,推动形成作风建设的强大合力。要加强思想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增强党性修养,自觉抵制各种不良作风的侵蚀。要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充分发挥群众监督的作用,让广大党员干部在监督下工作和生活,在思想上划出红线、在行动上明确界限,确保作风建设取得实效。
完善制度建设。坚持制度治党、依规治党,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方法,是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取得显著成效的重要经验。要健全相关制度,为推进党的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奠定坚实制度保障,以改革的办法固化作风建设的成果。一方面,注重建章立制、瞄准短板、找准症结,将整改成果转化为制度成果,进一步完善作风建设的长效机制,做到有章必循、违规必究;另一方面,建立经常性和集中性相结合的教育机制,把加强党性教育当作基础性工作来抓,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传承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不越纪律底线、不踩规矩红线,做遵规守纪的明白人,以优良作风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保驾护航。
突出重点整治。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纠正“四风”没有休止符。“关键少数”要从实际出发,坚持问题导向,抓住作风建设这一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集中解决“四风”问题。要针对“四风”问题的不同表现形式,精准施策、靶向治疗。对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重点整治文山会海、过度留痕等现象;对于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等问题,着重整治违规吃喝、公款旅游等行为。
聚焦核心问题。加强干部作风建设,最重要的是要抓住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个核心问题。作风建设的成效最终要体现在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上。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带头走好群众路线,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及时回应人民群众合理诉求,把心系群众、情系百姓体现到履职尽责的全过程各方面。要紧盯群众深恶痛绝、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一件一件抓到底,一年一年不松懈,把各项纪律和规矩立起来,持续推动党风、政风、社风好转,以作风建设新气象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
(作者单位分别系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国家消防救援局昆明训练总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