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市 “扎”成亿元产业 “绣”出幸福生活
段树坤(左)指导工人进行扎染。记者 李丽 摄
走进大理市喜洲镇周城村的璞真白族扎染博物馆,56岁的白族妇女段丽兰正专注地在棉布上扎制纹样。“我从小就跟着长辈学扎染,没想到现在靠着这门老手艺在村里就能挣到钱。”段丽兰说。不远处,“90后”村民李建叶正热情地向游客介绍扎染工艺。去年,在外打工的她选择回乡,现在负责扎染博物馆的讲解和扎染工艺品的销售,月薪4000余元。
一根针、一根线,正织就大理乡村的富民路。近年来,大理市以非遗技艺为纽带,着力建设技能人才队伍,帮助群众掌握一技之长。通过常态化开展扎染、刺绣、结绳等技艺培训,深化劳务品牌打造,探索出一条非遗传承、技能培训、就业增收的特色路径。
“过去扎染就是村里人的生活必需品,结婚做枕巾、小孩出生时做礼仪用品,家家户户自己做,谈不上什么产业。”在周城村,白族扎染技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段树坤望着自家扎染工坊里络绎不绝的体验者,感慨技艺的发展蝶变。如今,他创办的璞真扎染已从家庭作坊发展为集生产、培训、研学于一体的文化基地。10余种传统针法经创新发展为百余种技法,产品从蓝白桌布扩展到文创、家装等2000多个品类。工坊每天接待游客超过2000人次,每年接待研学体验游客超10万人次。
扎染的火热转化为了实实在在的就业岗位。段树坤介绍,工坊长期雇佣50余名固定员工,更带动周边2000多名兼职扎花工人灵活就业,每年支付劳务报酬超过200万元。
段树坤扎染工坊的蓬勃发展,是大理市精心培育“大理白族扎染技师”省级劳务品牌的成效体现。“我们聚焦脱贫群众和农村妇女等群体,通过免费培训让他们能够掌握一技之长,实现‘家门口’就业。”大理市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副主任刘毅介绍,市人社部门把非遗技能培训当作帮助群众就业的重要抓手,仅白族扎染技艺一项,就投入培训经费近百万元,开展培训40多期,培训2000余人次,其中脱贫劳动力700多人次。
为了让培训真正管用、学了就能赚钱,大理市人社部门还采用“大师授课+免费培训+灵活接单”模式,邀请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和相关企业技师授课,以理论、实操相结合的方式确保培训效果。同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分层次进行基础培训、提升培训和技能复训,不断强化技能水平,提升就业稳定度。2023年以来,依托“大理白族扎染技师”劳务品牌,大理市从事扎染的从业人员达6000多人,带动就业超1万人,实现就业增收2.16亿元,品牌经济规模达7亿元。
“指尖致富”故事也在大理市吊草村上演。走进大理彝族服饰和大理彝族刺绣传习所,大理彝族服饰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瞿标祥正带着村民赶制一批发往欧洲的编织手串。“70多个工人在家加工,每人每月能挣近3000元。”瞿标祥说,过去吊草村的半数村民都会彝族刺绣和编织技艺,却难换收入。如今在人社部门的支持下,传习所不断挖掘彝族服饰中结绳工艺,并简化传统刺绣针法,对本地妇女进行系统培训,让她们能更快上手参与订单生产。目前,该传习所已累计培训800余人次,带动固定就业45人。
瞿标祥还创立了“结绣门”品牌,把结绳首饰、刺绣服饰等远销海外;“云岭最美嫁衣”品牌则将彝族新娘服饰转化为沉浸式旅拍体验,吸引6000余名海内外游客走进吊草村,感受彝绣魅力。“以前刺绣都是自己穿,现在利用空闲时间在‘家门口’做绣片,每月能挣1000多元。”71岁的村民瞿荷花凤高兴地说,传习所不仅培训了新绣娘,也让像她这样有基础的老手艺人实现了增收。
为了铺好“家门口”的就业创业路,大理市人社部门结合传统技艺和市场需求变化,整合城市幸福驿站、零工市场、市乡村三级服务站点及人力资源机构资源,构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针对家庭妇女等不同群体,联合妇联等单位开展灵活就业技能培训,培训后直接对接订单;对于有创业意愿的村民,提供真金白银的贷款支持。今年以来,大理市已累计发放“贷免扶补”和创业担保贷款239户5358万元,带动上千人就业。
目前,大理市已有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拥有“兴滇英才支持计划”首席技师、大理州“苍洱人才‘霞光计划’”技能名匠、大理州“苍洱人才‘霞光计划’”青年技能人才等各级技能人才60余人,培养项目覆盖扎染、刺绣、黑陶、茶叶等多个领域,为手工技艺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大理白族扎染技师”等5个劳务品牌已提供固定岗位5.9万个、带动就业21.9万人,年务工增收26.69亿元。(记者 李丽)
红河县梯田共守望团结传薪火
哈尼梯田。红河县融媒体中心 供图
红河县撒玛坝万亩梯田稻浪翻涌间,不同民族的身影穿梭其中,在这片古老神奇的土地上,各民族以梯田为纽带,携手并肩,迈向未来。
在撒玛坝梯田的田埂上,一支由20余名各族学生组成的“梯田守护者”绘画团格外抢眼——哈尼族少年李正光手持调色盘,与彝族女孩普美依热烈讨论着水稻的色彩;汉族学生李雨桐将哈尼族“木刻分水”技艺细心勾勒在画纸上。“写生时遇到的哈尼族老人说,梯田是‘各民族共守的饭碗’,这句话让我特意在画中加入了几个不同民族服饰的人物,寓意大家一起守护这片田。”
梯田绘画团指导老师王悦介绍,此次活动选取拥有1300多年历史、兼具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和世界文化遗产“双重身份”的撒玛坝梯田作为写生地,格外有意义。“各族学生在亲近自然的同时,触摸到了梯田背后多元文化的脉搏。”王悦说。
彝族孩子将“打谷号子”编成配文的连环画,哈尼族孩子教大家唱梯田古歌,创作过程成为一场生动的文化交流盛宴。通过画笔,各民族文化相互碰撞、融合,在少年们心中种下民族团结的种子。
“阿妹不用客气,尝尝这道梯田鱼煮苤菜,是我们哈尼族的特色菜。”就在前几天,红河县龙玛村的“卡农帕”梯田长街宴上,哈尼族村民李智聪给身旁的汉族姑娘递过一碗热汤。汉族师傅教哈尼族村民用电商卖红米,组织研学活动。这一天,哈尼族、彝族、傣族、汉族等多民族的150多名村民围坐在一起,共庆“卡农帕”节。这一哈尼族感恩自然的传统习俗,如今已成为民族团结的品牌活动。
“卡农帕”节原本是哈尼族传统习俗,近年来村里主动邀请周边村寨各族村民参与,节日内涵不断丰富。长街宴上,美食飘香、欢声笑语,大家共商发展大计,交流的不仅是家常,更是共同把日子过好的美好愿景。各民族的心在交往交流交融中越靠越近。
在一片刚收割完的稻田里,哈尼族老人陈么妹耐心地教彝族少年阿杰捆稻束,傣族村民王建军调试打谷机,哈尼族村民则帮忙清理碎稻秆,笑声回荡在田间。
如今,每到插秧或者秋收时节,“跨民族互助”在撒玛坝万亩梯田红米种植区里已成为常态,各民族自发组成“互助队”,哈尼族传授“看水”技巧、傣族带来小型收割机的场景频现,大家互帮互助,毫无保留。
“以前觉得各民族习俗不一样,打交道少。现在一起在田里干活,才发现大家都一样,都想把稻子收好,让日子红火。”陈么妹朴实地说出了各民族携手共进的心声。马背上已经驮好的稻谷,不仅是丰收的喜悦,更是民族团结进步的“硕果”。
从少年画笔到长街盛宴,从田间互助到共商发展,红河哈尼梯田附近的居民用最朴素的方式诠释民族团结进步的真谛——是画纸上交融的色彩,是宴席上递出的热汤,是弯腰收割时并肩的身影,更是各民族手拉手、心连心,共同守护文化根脉、共赴美好未来的坚定信念。这份藏在稻浪里的民族团结情谊,如梯田水脉般生生不息,薪火相传。(记者 饶勇 通讯员 赵龙云)
元江县 孩子追光行 乡村留诗韵
志愿者丁丽华在诗歌教学中与学生互动。通讯员 陈卓 摄
“月亮照在我的脸上,星星跑到我的眼里”——当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三年级的哈尼族女孩白歆雅用稚嫩的笔触写下《月亮》时,她没想到自己的第一首诗,就被收录在2025年5月的“艺术云南”公众号上。
“把看到的、想到的写下来,就是诗。”在元江第三小学桥头小学,元江诗歌小苑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带着孩子们追月亮、看星空。这样的引导让白歆雅发现,月亮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意象,写在诗歌里就成了可以倾诉的对象。
“会写诗的孩子不砸玻璃”,这句话来源于公益组织“是光诗歌”,元江诗歌小苑志愿服务队的发起人丁丽华被这句话深深打动。“我们也可以把这个理念带给元江的孩子们。”丁丽华说。元江诗歌小苑志愿服务队自2024年10月成立以来,以“诗歌走进青少年”为主题,持续为全县乡镇中小学三至八年级的孩子开设公益讲座。如今,这支公益团队已经发展壮大到90人,包括本地诗人、教师、文学爱好者等。“我希望能够尽自己的绵薄之力,给孩子们传达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志愿者李兰来自新疆,在元江旅居的日子里,她和其他志愿者一起,认真准备着每一次进校园活动。
8个多月时间,50个班级、27场公益讲座,元江诗歌小苑志愿服务队的足迹遍布元江多个乡镇,2000多名学生用心中的诗意描绘着家乡的美好和对未来生活的向往:“冬天的树上挂着那么多青色的小灯笼”“最爱我的奶奶去给我摘星星了”“当我们读书时,小鸟在唱歌”……
在甘庄街道三家村的古树下,元江县着力打造的艺术家第二居所——元江诗歌小苑建设项目已近尾声。三家村是茶马古道元江往东的第一个驿站,千年荔枝树、桑树、高山榕、红椿树群落散布四周,整村原生建筑保留面积占80%。
当诗歌小苑与和美乡村建设同频,乡村文化振兴便有了可触摸的载体。青石板、青瓦房、古驿道、橘树林……诗歌小苑将成为一个开放的、供文学爱好者和公众阅读的文化空间,不仅是元江艺术作品创作、展示的基地,也将是中国文学名家作品展示阅读的工作坊。“在各方助力下,我们想把公益讲座与诗歌研学结合起来,通过诗歌活动引流,既让孩子浸润书香,也让这里成为更多人的‘诗和远方’。”丁丽华说。(记者 杨茜 通讯员 陈卓)
耿马县传承特色技艺编织乡土记忆
俸绍春在编织藤篾鼓凳。记者 李春林 摄
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底蕴深厚,拥有各类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30项,各类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74名。
近年来,该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探索拓展非遗传承发展的路径,助力更多手艺人就业增收,助推乡村振兴。勐撒镇藤篾鼓凳产业和孟定镇芒团手工造纸产业就是其中的成功案例。
在勐撒镇翁达村藤篾鼓凳厂,村党总支书记、临沧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临沧市“百名大师”俸绍春正在熟练地编织藤篾编织品,柔软而坚韧的藤篾在指尖翻飞,不一会儿,便成了一件件工艺品——藤篾鼓凳、藤篾桌子、藤篾躺椅……精美而实用。
翁达村有约400年的藤篾编织历史,全村共有农户488户1919人,2021年翁达村被认定为第十一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藤篾编织技艺在这里代代相传,传到俸绍春手上已是第11代。“我家世代都是藤篾匠,从12岁起,我就跟着父亲学习藤篾编织技艺。”俸绍春回忆。
藤篾鼓凳因形似短鼓而得名,是藤篾编织技艺中的代表制品,全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别看鼓凳个头不大,制作起来也不容易。”俸绍春介绍,藤篾鼓凳制作工序复杂,以省藤为原材料,经过取省藤、取实心竹、凳圈制作等8道工序制作而成。
随着藤篾编织产业的发展,制作标准不统一、产品质量参差不齐、销路打不开等问题日益凸显。俸绍春意识到,必须走组织化、产业化路子。
为此,翁达村积极探索党组织、合作社、帮扶车间、基地、农户联合的联农带农模式,将藤篾编织技术较好的专业大户组织起来,成立藤篾编织合作社,由合作社制定编织标准、提供技术指导,统一标准、统一培训、统一收购、统一销售。同时,翁达村还向上争取资金,建成集加工、展示、销售于一体的藤篾编织帮扶车间,创新藤篾编织工艺,推动藤篾编织向机械化生产转变。
2024年,翁达村共有130户336人从事藤篾编织产业,年手工编织藤篾产品2.4万件以上,总产值达600万余元,实现人均增收1.3万余元,带动村集体经济创收6万元以上。
漫步孟定镇遮哈社区芒团村,一栋栋新式傣楼整齐排列,庭院和造纸文化广场上随处可见正在晾晒的傣纸。
芒团村是云南省文化惠民示范村、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中华傣家造纸第一村”,也是耿马县目前唯一生产具有600多年历史傣纸的村寨,共有农户179户868人,有国家级、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各1名。
芒团傣纸主要以构树皮为原材料,经过选料、浸泡、拌灰、蒸煮、洗涤、捣浆、揭纸等11道工序制作而成。傣族造纸工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云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是我国目前能见到的最原始的造纸术之一。“结合市场需求,我们把成品纸也就是白棉纸做成台灯、记事本、手提包等十大类共23款文创产品,不仅在周边县区畅销,还远销缅甸、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傣家家族造纸第九代传承人艾叶说。
艾叶是临沧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也是临沧市“百名大师”和“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2014年6月,她成立了临沧孟定芒团傣影手工艺术有限公司,吸纳造纸户为公司员工。在村党组织的支持下,艾叶探索党支部、公司、合作社、造纸户联合的联农带农模式,大力发展手工白棉纸产业,带动群众增收。2024年,芒团村白棉纸产量达390多万张,产值超过780万元,带动120余人就地就近就业、人均增收3.5万元。(记者 李春林 通讯员 陈会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