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滇西印记铸造非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的滇西世居民族金银器文化遗产全景普查展在云南民族博物馆二楼临展厅开幕。展览通过图文、实物、影像与数字化展示相结合,全方位、多角度呈现了滇西金银器的技艺流变与文化底蕴。
据介绍,本次展览为2025年云南省民族优秀文化保护传承资助项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的滇西世居民族金银器文化遗产全景普查”的第一次田野考察成果汇报展。该项目实施以来,保山学院牵头邀请国内外高校专家学者指导高校师生组成考察队伍,分赴云南香格里拉、大理、丽江、保山、德宏、临沧等地,对滇西地区世居民族金银器及其周边非遗技艺制作的材料使用、工艺流程、造型风格、市场前景以及部分国家级、省部级传承人的生存现状进行田野考察。
“此次展览不仅是滇西金银器文化的一次集中呈现,更是一次推动非遗走进现代生活、促进乡村振兴与文化认同的社会实践。”保山学院副校长杨春华表示,云南省金银器以及非遗技艺制作的历史底蕴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制作技艺精湛、发展传承有序,至今气韵不绝。保山学院项目团队此次参与到田野工作中来,既是对云南非遗技艺这张文化“名片”的再度刷新,也是对滇西世居民族金银器及非遗技艺的再收集、再发掘,旨在通过田野考察系统性厘清其传承脉络、总结其审美意蕴、拓展其发展路径、肯定其多元价值。
展览全面展示了保山学院师生参与田野工作中挖掘的珍贵第一手资料,内容涵盖包括白族木纹金工艺、藏族银饰铸造技艺、傣族立体镂空造型等极具工匠技艺的作品和图片。“这些器物不仅是云南传统技艺与审美的结晶,更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见证,承载着厚重的文化记忆。”观展嘉宾表示,展览通过历史语境、制作工艺、文化符号与生活场景等板块综合呈现、系统梳理了滇西金银器的文化内涵与当代价值。
云南民族博物馆相关负责人在致辞中表示,此次展览是将学术成果转化为公共文化资源的重要实践,该馆将承担起民族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与活化利用作用,通过展览让更多人感受到滇世居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与时代活力,进一步推动各民族文化的对话与融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内蒙古艺术学院教授徐英作为本次项目的指导专家,他现场分享了跨地域、跨学科合作带来的研究经验。上海市工业美术设计协会理事长孙佩则表示,“校企合作是传统文化创新转化的重要路径”,接下来将积极发挥资源与平台优势,并依托此次展览进一步助力推动滇西金银器文化的创意设计、品牌建设与市场推广。
本次展览由保山学院联合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云南民族博物馆、上海市工业美术设计协会、保山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内蒙古艺术学院等多方共同举办。展览将持续至10月9日,免费向公众开放,欢迎社会各界人士前往参观,共同领略滇西世居民族金银器文化的独特魅力。(记者 龙彦 通讯员 刘雯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