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尼西乡汤堆村,仿佛时光倒流,将人带回了远古的陶艺世界。在这片神秘的土地上,民族的智慧与创造力在岁月的洗礼中不断传承,每一件黑陶作品都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2008年6月,陶器烧制技艺(藏族黑陶烧制技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图源:“迪庆非遗”微信公众号
尼西黑陶的制作工艺独特且繁复,其历史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民国时期,尼西黑陶进入鼎盛时期,成为茶马古道上不可或缺的特色商品。它选用当地一种纯净而细腻、黏性强且可塑性较好的稀有土质——红胶土,搭配一种灰白色的粉状土,经过选土、晒土、舂土、筛土、和土、制坯、装饰、阴干、烧陶、渗碳、打磨等多道工序精心制作而成。
图源:“迪庆发布”微信公众号
制陶工具主要为木拍、木刮、木垫及雕笔等,匠人凭借灵巧的双手,将陶土塑造出各种造型,黑陶表面或随器形制作纹样,或以浮雕、线条刻画龙、鱼、麒麟、祥云等图案,充满传统藏族文化的精髓。成品的尼西黑陶质地坚硬细腻,黑里透亮,有着 “黑如漆、亮如镜、硬如瓷”的美誉,兼具实用性与观赏性,从炖煮肉类的土锅、酥油茶壶等生活必需品,到精美的摆件,每一件都独具魅力。
在尼西乡黑陶研展中心,一位身着古朴藏族服饰的匠人正在教孩子们学习黑陶技艺,他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陶器烧制技艺(藏族黑陶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当珍批初。作为家族第七代传人,当珍批初制陶技艺高超,掌握120余个黑陶品种制作。
尼西乡黑陶研展中心。记者 徐永进 摄
当珍批初与黑陶的缘分,从儿时就已悄然结下。7岁时,他开始跟着父亲学习捏制黑陶,这一坚持,就是四十多年。2005年,当珍批初创办了香格里拉市尼西黑土陶有限责任公司,聘请家乡12名技艺精湛的陶艺师,成立尼西土陶研习中心,共同研究黑陶的历史文化与制作工艺,开发新产品。
当珍批初把“带进来”“走出去”作为公司的发展理念,多次到河南、山东、景德镇等地考察,赴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学习,前往国外交流学习,通过转换思维,为尼西黑陶注入更多新元素。2007年,当珍批初与村里黑陶手工艺人结合本地土质特点,改善了陶泥配方、制作过程和手法,使之在保持传统风格的同时外观更加细腻精致,新产品一上市就获得尼西黑陶收藏爱好者的赞誉。
图源:“迪庆非遗”微信公众号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香格里拉、了解尼西黑陶、了解藏族文化,当珍批初带领公司多次参加各类非遗博览会,使尼西黑陶的知名度在交流中得到不断提升。同时,当珍批初利用旅游业发展的机遇,和团队设计出一系列便于携带的旅游特色产品,如小巧的茶罐、精致的摆件、可爱的饰品等,这些小物件不仅保留了黑陶的古朴韵味,还融入现代时尚元素,让黑陶走进更多人的生活。
“黑陶对于我来说就是一种信仰,我们汤堆村世世代代都做黑陶,特别是我家,可以说是黑陶养育了我们,我想把黑陶烧制技术真正传承下去。”当珍批初说。
当珍批初作品 供图
近年来,尼西乡充分利用黑陶技艺的特点和市场需求,结合乡村振兴,从政策、项目、资金方面大力支持黑陶工艺发展,并根据游客对黑陶制作的好奇与兴趣,以端午节、民族团结节和黑陶节等节日为契机,为传承人提供技艺及黑陶制品展示的平台,让慕名而来的游客实实在在感受到云南传统手工艺品的魅力,使云南这片热土上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进一步的保护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