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传承千百年的彝族火把节和壮族坡芽情歌融入旅游场景,当刺绣、银器等指尖技艺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一场以“活水养鱼”为核心理念的实践,正在文山悄然铺开,给非遗的保存与延续注入了强劲动力——文山的探索,成了这条生活长河中一道动人的风景。
活水养鱼:非遗新生的破解之道
曾几何时,很多非遗宝贝要么在博物馆,要么只出现在重大节日的仪式上,与当代生活脱节。例如:壮锦、彝绣、苗绣这些精美的手艺;五色花糯饭等总局限在庄重的祭祀活动里,难以叩开消费者的心扉。它们就像封存在时光琥珀中的精灵,虽然珍贵,但活力却很微弱。非遗传承的困境,在于与现代生活的“断了线”——或因功能单一,或因形态陈旧,被一堵无形墙隔在了烟火之外,慢慢变得冷清了。
怎么破解?关键在于“活水养鱼”这个接地气的办法,让它融入日常。引“活水”,就是拥抱当下社会的真实需求、审美风尚与技术环境;育“鱼”本,就是牢牢守住非遗最核心、最不能替代的文化根脉、手艺精髓和独特美感;施巧“养”,就是在坚守本真前提下,对非遗功能、形态、使用场景进行创造性转化,让它们焕发新生。
场景大变身:非遗+文旅,玩出新花样
文山把非遗深度融入文旅的探索,就是“活水养鱼”理念活生生的例子。
“多彩民族情·普者黑非遗之旅”这条线,把仙人洞村彝族火把节的热辣奔放,和舍得草场芦笙舞的悠远空灵,巧妙地串在一起。“坡芽情歌·富宁非遗探索之旅”,不光设置了情歌对唱体验点,还脑洞大开搞起了“非遗剧本杀”,让游客在解谜闯关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沉浸式学习81个古老图画符号的深意。这两条线路,靠深厚文化底蕴与创新的玩法,双双入选“云南省十大文旅IP”。据统计,2024年这两条省级非遗旅游线接待游客超过50万人次,让沿线民宿收入增长了30%,相关文创产品销量更是猛增了120%。
文山能把非遗项目这么自然地“种”进旅游场景,秘诀在于把“非遗+”模式琢磨透了。实景演出《遇见坝美·梦回桃花源》就把壮族织锦技艺巧妙地编进了故事里。观众一边看着演员飞针走线的绝活,一边就能扫码买条同款纹样的围巾,文化体验和购物,一步到位!这种靠文化给旅游“加料”提升价值的做法,成了赢得市场的关键,给相关产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赚到的钱反过来又滋养了文化本身。传统智慧在现代市场里得到了认可,非遗不再是孤立的文化符号,而是能撬动产业的“金钥匙”。
守住根,玩出彩:活水养鱼的平衡术
文山的实践强有力地证明:非遗只有真正流淌在生活的血脉里,跟上时代的脚步,才能超越“保存”的局限,实现“活起来、长起来”的蜕变。
当然,“活水养鱼”之路并不平坦。守护“鱼”之本,需警惕搞创新时得特别小心,别把核心手艺弄简单了,别把文化内涵搞歪了。把握“活水”之度,要防止急功近利,导致品质掉队,或者变得俗气。应对“水性”之异,表演类、仪式类等非遗项目,需寻找适合自身的“活水”路子,避免“一刀切”。非遗生活化,绝不是简单的商业化,而是一场立足当下、激活文化基因的深刻变革。它要求在坚守核心价值、技艺精髓与美学特质这条根本底线的前提下,大胆探索创新。
截至2024年12月,文山州列入各级非遗名录项目达666项,拥有省级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6个。作为“活水养鱼”孵化池的省级非遗工坊,全州已建成7家。
在砚山县华韵白沙坡刺绣工坊,90后绣娘小杨对着手机镜头,把壮族刺绣的指尖传奇展示给全世界看:“一幅绣品能卖上千元,订单都排到明年啦!”这些工坊直接带动500余人就业,刺绣、银器、凉品等非遗产品年销售额突破2000万元大关。在文山市,何氏凉品工坊把地方特色的三七花茶精心打造成“非遗衍生品”,年产值一举突破500万元。这些,都是“守住根本、引好活水、精心养育”的鲜活榜样!
沃土生花:文化根脉,生生不息
“活水养鱼”的妙处,就在于把非遗从“遗产”的神坛上请下来,让它们回到滋养生长的源头——热气腾腾的日常生活里。当非遗之美悄悄浸润我们的日子:它可能是清晨餐桌上飘香的一碗文山三七花茶,是饭桌上健康又养眼的五彩花糯饭,是出门时肩上点缀的一抹白沙坡壮绣亮色,是冬日围炉时一只经工匠改良后的铜锅……当这些承载千年智慧的物件和手艺,变成我们生活中随手可及、实实在在的存在,文化的根才能深深扎进肥沃的土壤。
想象一下:孩子们玩着非遗主题的智能玩具,在游戏里就学到了古老智慧;社区里的“非遗工坊”让街坊邻居亲手试试刺绣、扎染,感受匠心的温度;国际T台上,融合了苗绣元素的礼服惊艳亮相,讲述着东方的故事……这些都是“活水养鱼”理念未来可以描绘的动人图景。
让这些穿越时光的文化明珠,在今天和未来的生活长河中,持续闪耀它们独特的光彩。守护非遗,说到底,就是守护我们民族文化那股生生不息的创造源泉,守护那份在浩瀚时空里,能让我们清晰地知道“我是谁”的文化自觉与自信——这份自觉与自信,终将在生活的沃土里,绽放出最美丽的时代之花。(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