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彝绣里的共同体密码:看楚雄如何绣出民族团结新篇

来源:云新闻客户端 2025-06-18 17:46:48 【字体:

在云岭深处的楚雄州,传承1700余年的彝绣技艺,正以“针尖上的民族团结纽带”之姿,生动诠释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内涵。这里的每一针彩线、每一幅绣品,都凝结着多民族携手同心的智慧结晶,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鲜活实践样本。

在全国首个彝绣数字文化产业园“彝绣馆”内,538家企业的绣品陈列其间,汇聚了汉、苗、傈僳等民族绣娘的智慧与匠心。“绣艺学堂”线上线下联动的培训模式,让超千名各民族手工艺人在此交融互鉴。彝族绣娘将火塘文化的炽热、汉族吉祥纹样的美好寓意、苗族蜡染的独特技法,共同绣进斑斓布帛。这种“老带小、熟带新”的传承机制下,2024年20期培训让1190余名绣娘掌握技艺,5期带订单培训助力500名绣娘增收175万元。不同民族的文化符号在针尖流转,勾勒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化交融图景,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非遗传承中生根发芽。

国际化的“楚雄时装周”,成为各民族文化互鉴共荣的璀璨舞台。当彝族刺绣与苗族银饰、藏族氆氇、维吾尔族艾德莱斯绸同台争艳,当蒙古族模特身着彝绣改良礼服惊艳走秀,当维吾尔族歌手与彝族“阿细跳月”团队即兴和鸣,全网超10亿次关注的热潮背后,是各民族文化在交流碰撞中迸发的时代活力。非遗雅集现场,彝族绣娘与傣族织锦传承人、回族剪纸艺人共同创作的《丝路花雨》主题壁挂,更是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的具象表达——各民族文化如百川归海,共同汇聚成中华文明的壮阔长河。

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彝绣产业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的坚实纽带。楚雄州彝绣企业中35%的员工来自多民族群体,绣娘年均增收超2万元的背后,是“跨民族协作”模式的成功实践。武定县环州乡,彝族绣娘带动汉族村民打造“一村一品”;禄丰市,苗族姐妹与彝族同胞共创“彝苗风情”系列,年销售额突破500万元。“五十六个民族手拉手”“石榴籽同心圆”等主题纹样融入绣品,让每一件彝绣都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流动载体。2024年,“楚雄彝绣”荣膺国家级文化名片,标志着多民族共同孕育的文化硕果得到时代认可。

文旅融合的创新实践,让民族团结的故事传遍四海。“红色+彝绣+诗歌”特色旅游线路吸引170万游客沉浸式体验,火把节、年货节上绣娘的精湛技艺展演,让各族群众共享文化盛宴。楚雄彝绣与妈祖文化的跨界联名,通过全球上万个文创店走向世界,非遗与非遗的碰撞,让世界读懂中国各民族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深厚情谊。

从深山绣坊到国际T台,楚雄彝绣以千年非遗为笔,以民族团结为墨,在新时代的画卷上绣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壮丽图景。这一针一线间,传承的不仅是技艺,更是各民族血脉相连的精神纽带;绽放的不仅是锦绣,更是中华民族团结一心、携手奋进的时代芳华。(记者 陈明海

打印页面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