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云南民族博物馆开展“从剑川木雕看中华文化认同”活动,以剑川木雕为典范案例,解读非遗技艺中凝聚的中华文化认同。
本次活动中,云南民族博物馆“不熄的火塘学术交流平台”聚焦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融入现代生活——非遗正青春”,邀请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大师张金星,以及社会各界人士齐聚一堂,共话木雕传承发展演变的历史,旨在展现非遗传承的实践活力与时代价值,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非遗保护传承的浓厚氛围。
当天,张金星对云南民族博物馆“卅载华章 馈赠成林”展览中其木雕作品《“一带一路”滇藏茶马古道》,开展现场教学及学术交流活动。他积极响应国家战略,用木雕艺术展现滇藏茶马古道作为“经济动脉”与“文化纽带”的双重使命,赋予了作品深刻的时代意义。
近年来,剑川木雕致力于创新的产业化实践。张金星主导了当地“公司+农户”的产业链模式,在相关木雕公司的带动下,剑川木雕现已成为“脱贫利器”,全县木雕从业者通过“学会一种技能,带富一个家庭”,让这一非遗技艺成为促进民族团结、共同富裕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当代注脚。剑川木雕跨越千年而生机勃发,以器物之美承载文化认同,以产业之力促进利益共享,以时代之笔续写文明薪火,正积极书写着非遗融入现代生活的新篇章。
据悉,云南民族博物馆打造的“不熄的火塘学术交流平台”,将持续搭建跨学科、跨领域、跨地域的学术交流平台,邀请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开展学术交流,建设兼具思想深度与社会温度的文化智库,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兼具理论高度与实践热度的“火塘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