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彝族铜鼓舞:团结与凝聚的圆舞曲

来源:“文明云南”微信公众号 2025-04-11 09:19:37 【字体:

清脆悠远的铜鼓声,伴着节奏轻快自然的舞步,一场不加雕饰的远古先民生活场景,恍惚再现。

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铜鼓舞分为壮族铜鼓舞和彝族铜鼓舞,统称壮族彝族铜鼓舞,它始于壮族、彝族先民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是文山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古老舞种之一。2006年,文山壮族彝族铜鼓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铜鼓舞内容主要体现栽秧、收割、织布等劳动场面,也有迎宾、敬酒等,用纯朴的肢体语言,形象生动地把一年四季的生产生活表现出来。其历史文化深厚,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和重要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

铜鼓舞属族群性的集体舞蹈,动作古朴、舞蹈语汇丰富、节奏感强,其舞步矫健有力,舞姿粗犷灵活,动作幅度大,情绪饱满,体现了文山州壮族、彝族人民豪放、朴实的性格,以及他们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如今,广南、麻栗坡、富宁、西畴、马关、丘北等县的壮族、彝族村寨,每当节庆和婚丧等活动都要跳铜鼓舞。壮族的打鼓过年、三月三,彝族的“跳宫节”“荞菜节”等节庆活动,仍保留着古朴的铜鼓遗风。近年来,铜鼓舞还走进校园,有了更多的学习者。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梁慧兰自1977年开始全面系统地学习铜鼓舞,至今已有几十年的舞龄。在铜鼓舞传承过程中,她始终保持高度的热情,广泛推广这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她将铜鼓舞的动作编入课间操,让铜鼓舞走进校园,走进孩子心中。

       在广南县那洒镇贵马小学,咚,咚,咚……伴随着浑厚悠远的鼓声,孩子们舞动手巾,合着节拍,跳起了大课间操——铜鼓舞,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也了解和认识非遗,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

看着一张张稚嫩的脸庞带着笑容,跳起铜鼓舞,梁慧兰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她表示,会继续跳下去、教下去,不断舞动这一民族瑰宝,让其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打印页面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