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沧让传统文化“活”出时代心跳

来源:临沧日报 2025-04-07 16:30:33 【字体:

在临沧的群山褶皱中,一个个承载着文明密码的古村落正悄然蜕变。曾经沉寂的古村落,如今以“活态”之姿,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成为临沧文旅融合的鲜活注脚。

习近平总书记在丽江考察调研时,要求当地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让这座美丽的古城焕发新的光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保护利用好木府这样的重要文化地标,保护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各族群众自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长期以来,临沧致力于传统古村落的保护和利用,在活化传承中织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图景。

凤庆县诗礼乡,掩映在百年核桃树浓荫里的古墨村,至今仍保留着27间明清时期的水磨房。这座因茶马古道兴起的村落,曾因交通变迁而没落,转机始于政府制定的古村落修缮计划。

“修复不是‘涂脂抹粉’,而是让老物件开口说话。”当地采用“一磨坊一方案”模式,以核桃树灰、糯米浆等古法材料修补磨坊,完整保留水力驱动系统,让古碾子房、榨油坊重新焕发光彩,让外来游客真正“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古墨村委会还充分利用“党支部+公司+农户”模式,将村民闲置的老宅统一流转修缮,改造成集食宿于一体的“古墨客栈”。村民李大姐家的百年老屋摇身变为特色民宿,雕花窗棂外是摇曳的竹影,火塘边的陶罐里煨着自酿的核桃酒。“去年光是客房收入就有好几万元,比种玉米强多了!”她笑着说:“习近平总书记来丽江考察,专门提到要保护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让我们更加坚定了发展的信心,相信以后客栈的生意也会越来越好!”

近年来,古墨村打造美丽宜居乡村逐步成形,先后获得“石诗通古 情河淌爱”中国避暑小镇、“临沧市恒春小镇”“携手2014最美村镇”等称号。如今,村内已建成3家特色民宿、2家传统工艺体验作坊,年接待游客突破3万人次。曾经外出务工的年轻人陆续返乡创业,老磨坊真正“转”出了新经济。

2021年后的翁丁村重建,曾引发“原样复制还是创新再造”的争论。临沧选择了一条更艰难的路——村民全员参与重建,由传统工匠带领,耗时两年复原“干栏式”建筑群。同时,给每户新增了智能消防系统、智慧烟感系统,昭示着传统与现代的共生。

“翁丁老寨又回来了!”老寨重新开放后,68岁的佤族老人肖群锋穿上民族服装,早早便来到“佤王府”烧水煮茶,将“司岗里”的传说向游客娓娓道来。

活态传承在这里还具象为“火塘边的体验”。70多岁的肖艾那,每天在自家火塘边教游客制作佤族乐器“独弦琴”;村里开发的“日出祭谷”“新米节”等沉浸式体验项目,让游客住进佤族木楼、参与农耕;在佤王府遗址前,剽牛祭祀的鼓点震彻山谷,游客们参与在拉木鼓的仪式中,指尖触摸着佤族创世史诗的纹路。

2024年,翁丁景区接待游客28.8万人次,实现经营收入1288万元,最高单日游客接待量达7588人次。从静态保护到活态传承,翁丁村正以新姿态续写佤族“新”的诗篇。

自2012年住房城乡建设部等国家4部委部署开展中国传统村落调查与认定等有关工作以来,临沧市积极推进传统村落的挖掘及列级申报工作,将全市39个有保护价值的村落列入国家级传统村落保护名录。

为改善传统村落人居环境,临沧市还实施了一系列工程——

34个村获得中央财政资金支持1.02亿元,用于公共卫生基础设施的完善和公共卫生环境的整治;2015年以来,临翔区博尚镇碗窑村碗窑组、沧源佤族自治县单甲乡嘎多村等10个传统村落成功申报为省级村庄规划建设示范村,获得2000万元省级贴息贷款资金,进一步改善了传统村落人居环境;2022年将凤庆县申报为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获得省级补助资金1000万元,用于10个传统村落保护利用项目,进一步补齐凤庆县传统村落传统建筑活化利用、历史文化要素保护传承、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等方面的短板。

临沧市还积极推动传统村落的活化利用——

启动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建馆工作,凤庆县古墨村等7个传统村落先后完成建馆并上线运行,提高了临沧传统村落知名度;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沧源县翁丁村的原始剽牛祭祀和拉木鼓等活动成为临沧旅游的重要内容。

古村活化不是博物馆式的封存,而是让传统文化在当代生活中延续血脉。如今在古墨,废弃的水碾房变身乡村书店;在翁丁,年轻人用短视频记录织锦技艺,佤族元素登上国际时装周……

当古建筑里飘出咖啡香,当木鼓声与电子乐共鸣,临沧古村落在文旅融合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呼吸节奏”,活出了时代心跳。(王朝宇)

打印页面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