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针一线“绣”活古村落
——非遗传承人李梅与棠梨凹的十年蝶变

来源:曲靖日报 2025-03-06 14:23:28 【字体:

一针一线绣出美好生活。

阳春三月,清晨的棠梨凹鸟语花香,49岁的李梅已经开始了一天的针线活。阳光穿过百年棠梨树的枝丫,斑驳地洒在她指尖,丝线在靛蓝布面上游走。“苗家姑娘从小学刺绣,针脚里藏的是祖祖辈辈的山河。”李梅低头轻声说道。她绣好的成品有围腰、挎包等,价格从几百元到上千元不等,几位游客正围着她询问刺绣图案的寓意。

云雾花香深处的觉醒

十年前,这座藏在罗平县城郊12公里处的苗族古寨,还如同被时光遗忘的角落。全村39户186人守着海拔1800米的十万大山,晨起推窗便是翻涌的云涛,可山外的世界却遥不可及。“年轻人往外跑,老房子塌了半边,苗绣手艺眼看要断代。”李梅摩挲着姑妈留下的绣片回忆。2015年,大水井乡党委、政府将目光投向这片“养在深闺”的秘境,转机悄然降临。

“我们村前拥峰海,背靠古生物化石群,森林覆盖率70%,是块璞玉啊!”副乡长方祯指着村口的导览图感慨。依托“党建引领+文旅融合”的发展思路,政府投资3000余万元,按国家3A级景区标准重修石板路、改造特色民宿,将杂乱的电线全部埋入地下,路灯设计成芦笙造型,垃圾桶点缀着苗绣纹样。合作社牵头成立旅游公司,村民以土地、手艺入股,年终按比例分红。

李梅和四五名绣娘组成团队,把苗族传说绣进围腰、桌旗,开发出“可穿戴的文化”。“去年光卖绣品就挣了上万元,还带了两个徒弟。”李梅笑着向记者介绍。

峰海云涛间的乡愁经济学

如今的棠梨凹,春有棠梨飞雪,夏拥万亩碧涛,秋收时节的长桌宴从村头摆到村尾,酸汤鱼、五色糯米饭的香气抓住游客的胃,更抓住了他们的心。2024年,景区综合营业额突破6000万元,带动周边20余户群众户均增收1.2万元。

“没想到带孩子捡化石、看花海,比逛游乐场还有意思。”昆明游客马连云向记者介绍,他每年都会带着家人来罗平旅游。看花海、吃美食、体验不同的乐趣。他来到这里,感受到了乡愁,带着孩子体验化石勘探、苗绣、云海摄影,住在由百年苗宅改造的民宿里。

更让李梅自豪的是文化传承的“活态化”,“我们想让游客带走的不只照片,还有对苗族文化的理解。在棠梨凹建设发展的过程中,我们注重挖掘保护苗族传统文化,又利用苗族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旅游发展,将文化与旅游有机结合,让棠梨凹充满乡情,留得住乡愁。”凭借独特的自然与人文资源,棠梨凹先后获评“国家3A级旅游景区”“云南省最美乡愁旅游地”“云南省少数民族特色示范村”,成为乡村振兴与民族文化传承的典范。

康养蓝图绘新篇

站在新落成的观景台上眺望,革来河如翡翠腰带缠绕山间,新修建的旅游环线将棠梨凹村、杨家寨村、新沟村等村寨串珠成链。随着“旅居康养”战略的推进,森林木屋、苗药温泉馆正在建设中,李梅说,以后想发展一个绣坊,让游客在穿针引线间体验到苗族文化的魅力。

李梅送走一批又一批游客。村口的广场上,百年棠梨树在春风中沙沙作响。“作为一名苗绣文化传承人,我尽自己的力量挖掘我们苗族的传统文化,想让更多的人了解苗族的刺绣和其他民族特色文化。同时,带动村里其他妇女增收致富,补贴家用。”她望向云雾深处的峰海,那里正散发着2025年春天的第一缕花香。

打印页面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