佤族织锦:民族瑰宝焕新彩

来源:云南日报 2025-04-28 10:29:10 【字体:

佤族织锦是佤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千年历史与智慧,凝聚着佤族妇女手工技艺的艺术精华。

过去,佤族织锦主要用于民族服饰,生产规模小、经济价值有限。为保护这一技艺,西盟县建立织锦技艺传习所,培养年轻传承人,通过资金补贴和技术培训鼓励妇女参与制作。同时,成立专业合作社和文创企业,推动织锦产品市场化。

在西盟县翁嘎科镇英腊村莫美上组,一大早,65岁的佤族村民娜汉已经坐在织机前,双手熟练地穿梭于丝线之间,每个动作都流畅而自然。

娜汉对佤族织锦技艺的追求源于热爱,15岁时她跟随本村寨的织锦能手学习织锦,20岁时便能独立编织出精美的服饰和挂包。几十年来,她全身心投入,将自己的情感和智慧融入每一寸织锦中。如今娜汉的家里,佤族衣服、筒裙、腰带、挂包、床单等产品应有尽有,每一件作品都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在不断精进技艺的同时,娜汉还热衷于佤族织锦技艺的传承教学活动,将手艺传授给儿媳和寨子里的妇女们。她邀请各村寨的织锦能手来工坊交流授课,定期组织村民开展织锦培训,提升大家的技艺水平。同时,她还前往上海、杭州等地的高等院校学习刺绣、印染等工艺,将新的技艺与佤族织锦相结合,使佤族织锦更符合现代消费者的审美需求,赋予了佤族织锦新的生命力。如今,娜汉已从一名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成长为国家级传承人,守护着佤族文化的火种。

在传承基础上,西盟注重佤族织锦的市场化创新。佤族织锦传承人李宪兰成立西盟印象民族文化有限公司,将传统织锦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开发围巾、披肩等新产品,深受国内外消费者青睐。“我希望能让佤族织锦走出大山。”李宪兰说。

2022年,李宪兰推出的佤族织锦新产品佤族香包、化妆镜,荣获云南省首届非遗伴手礼优秀作品,这不仅是对佤族织锦技艺创新的肯定,也为佤族文化的传播带来了新的契机。

目前,全县佤族织锦从业人员超4000人,年均增收9000余元,带动相关产品销售额达2169万元,未来佤族织锦将走向更广阔的市场,在时代的发展浪潮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打印页面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