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资源优势 探索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径

来源:云南日报 2025-08-13 11:25:10 【字体:

作者:唐伟 马志坚

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边境民族地区如何实现特色发展,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命题。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班洪乡班洪村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和给沧源县边境村老支书们的重要回信精神为根本遵循,充分挖掘自身历史文化资源与民族文化资源,探索出一条“红色铸魂、绿色赋能、文化聚力”的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径。

从历史记忆到发展资本,见证资源禀赋的价值蝶变。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激发内生发展动力,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前提是有效转化资源禀赋。班洪村的成功转型,源于对自身资源价值的重新认识与系统性重构。一是历史文化资源的时代赋能。班洪村作为“班洪抗英”事件的发生地,承载着厚重的爱国主义精神;作为“班洪四大嫂”的诞生地,又展现出自力更生的奋斗精神。这些宝贵的记忆长期留存于地方文献之中,直到新时代发展机遇的到来,才转化为独特的文化资本。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回信,赋予这片土地“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的光荣使命,让红色基因与时代精神实现了跨越时空的呼应,为资源价值提升注入了深刻的政治内涵与强大的时代活力。二是多元资源的整合增值。班洪村不仅拥有“中国最后一个原始部落”的独特生态基底,还保存着佤族“摸你黑”、木鼓舞等丰富的民俗文化。当地将爱国文化、民族文化与生态资源整合为“三位一体”的旅游资源体系:以“班洪抗英纪念馆”唤醒历史记忆,以“回信文化长廊”衔接时代使命,以玻璃栈道、万亩茶园等景观展现生态价值。这种整合将历史事件转化为教育素材、传统民俗变为体验项目、绿水青山化作生态资本,为文旅融合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从外部推动到内生驱动,见证发展动能的机制创新。乡村发展的可持续性,核心在于构建从“输血”到“造血”的动能转换机制。班洪村通过阵地建设、主体培育与利益联结的三重创新,系统性地激活了文旅发展动能。一是教育阵地为动能激活提供平台支撑。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当地建成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并构建起“现场教学+体验教学+研讨教学”的全方位培训体系。课程设计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有“班洪抗英历史解读”等理论课程,也有结合回信精神精心设计的“边境治理与乡村振兴”等研讨议题,为党员干部传承红色基因、汲取发展智慧提供了重要平台。二是群众参与机制是动能转换的关键。乡村振兴归根结底是人的振兴,班洪村创新推行“资源入股+服务增收”的模式,村民可以用土地经营权、闲置房屋折价入股旅游合作社,获得保底分红与利润分成;同时,鼓励村民经营民宿、销售佤族织锦等手工艺品、担任景区讲解员等,真正实现了“人人参与、人人受益”。这一机制增强了群众对乡村发展的认同感与责任感,使外部政策推动顺利转化为内生发展动力。三是合作社专业化运营提供组织保障。针对乡村旅游普遍存在的“小散弱”问题,班洪村整合资源和资金,实现了对景区策划、营销、服务的全链条管理,有效提升了区域旅游的整体竞争力。

从单一管理到多元共治,见证治理效能的协同提升。乡村文旅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与之相匹配的治理体系。班洪村通过党建引领、民族团结与法治保障的多维协同,构建起了适应文旅发展的治理新格局。一是党建引领为治理增效锚定方向。村党支部以“边疆党建长廊”建设为契机,深入实施“党员亮身份、服务亮承诺”行动,在旅游服务、矛盾调解等关键岗位设立党员先锋岗,形成良好工作格局。二是民族团结为治理聚力筑牢根基。作为佤族聚居村,班洪村始终将民族团结进步工作贯穿于文旅发展的全过程,通过开展“民族团结示范户”评选、民族语言普法等活动,不断增进各民族群众之间的情感认同。景区内设立的“民族团结展示馆”,以实物与影像相结合的方式,生动展现了佤族与汉族、傣族等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让游客在亲身体验中深刻感受“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深厚底蕴。这种“文旅+民族团结”的创新模式,既丰富了旅游内涵,又强化了治理共识,为文旅发展凝聚起多元合力。三是法治保障为治理护航规范秩序。针对旅游发展中可能出现的纠纷矛盾,班洪村联合司法所建立“景区调解室”,聘请佤族“寨老”与法律工作者组成专业调解队伍,为文旅发展营造起和谐稳定的法治环境。

[作者分别系中共临沧市委党校决策资政研究中心副主任、副教授,沧源佤族自治县班洪乡党委书记;本文系2025年全省社院科研协作课题“链式效应驱动下云南边疆民族地区文化传承与社会治理耦合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5KYXZ006)的阶段性成果]

打印页面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