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静
2025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指出:“云南区位条件独特,要积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作为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的重要门户,云南正加快从传统沿边开放向高水平制度型开放转变。新征程上,云南肩负着打造沿边开放新高地的时代使命,必须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深入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推动云南从“通道经济”向“枢纽经济”转型,为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注入持久动力。
制度创新是破解沿边开放瓶颈的路径保障。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通过一系列制度创新实践,构建“2+3+N”的沿边产业园区协同发展格局,通过“百企入边”行动推动“口岸+通道+市场”点线面协同发展,助力边境贸易提质增效。在金融领域,通过跨境人民币本币优先结算机制和边民互市电子化结算平台建设,2024年跨境人民币收付总额实现19.37%的显著增长。尤为突出的是中老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的创新实践,形成昆明托管、飞地园区发展模式。这些制度创新实践,不仅验证了“制度—区位”互动理论在沿边开放中的适用性,更为内陆边境地区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借鉴。
规则标准对接是制度型开放的核心内容。作为国内国际市场衔接的基础性工程,规则标准对接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提供了关键支撑。在物流领域,依托中老铁路国际货运通道,推进国际多式联运规则对接与单证共享互认,显著提升区域物流协同效率。在农产品领域,以中国(普洱)国际咖啡博览会为平台,建立咖啡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并通过引入CoE国际评价机制,推动云南咖啡品质认证与国际市场接轨,实现2024年出口量358%的跨越式增长。在其他领域,通过中老签署电力标准合作备忘录及《老挝国家新能源总体规划》的编制实施,在澜湄区域形成专业领域规则制定的示范效应。这些实践不仅验证了以规则标准对接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的理论可行性,更探索出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规则构建的有效路径。
构建制度创新试验示范区是推动沿边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关键举措。聚焦磨憨、瑞丽等具有代表性的边境口岸,构建具有云南特色的制度创新试验体系。通过建立负面清单及例外条款动态管理机制,在跨境投资、数字贸易等重点领域实施精准开放,在扩大开放空间的同时筑牢防控底线;制定跨境管理、跨境通关、园区开发运营协作系列标准及会商机制;建立科学的动态评估机制,设置6至12个月的测试周期,重点聚焦跨境数据流动、“边民互市+落地加工”等关键领域开展先行先试,形成可复制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推动“口岸+通道+市场”点线面的协同发展。
深化区域性标准对接机制是推动制度型开放向纵深发展的重要突破口。用好RCEP(云南)国际贸易投资合作论坛、中国—南亚博览会等平台,加快构建区域标准协同体系,推进农产品检验检疫、中药材商品流通等重点领域标准互认,强化贸易便利化标准支撑;聚焦云南特色优势产业,组建跨境产业链标准联盟,重点推进茶叶、坚果、咖啡、中药材等地理标志产品标准国际化进程,支持龙头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制定;依托云南省澜湄区域共性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及澜湄区域标准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及时收录各国标准数据,实现标准信息的实时共享。通过标准对接、产业协同、数字赋能的三维联动,创新区域标准融合发展模式,提升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和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
提升国际规则话语权是深化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战略支撑。聚焦云南绿色能源、高原特色农业等优势产业,推动核心技术标准纳入区域合作框架,促进技术法规、合格评定程序等关键领域的标准互认,有效降低区域技术性贸易壁垒;依托中老铁路、中缅油气管道、跨境电网等重大互联互通项目,系统输出智能物流、能源互联等领域的技术标准,形成项目示范带动标准推广的良性循环机制。同时,构建专业能力、国际规则和语言素养“三位一体”的培养体系,重点培养精通国际标准制定程序的复合型人才,为云南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专业化的人才支撑。
立足对外开放新形势,云南正以制度型开放为牵引,高质量推进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从自贸试验区的制度创新到跨境合作区的实践探索,从国际货运规则衔接到标准互认,云南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以大开放促进大发展”的深刻内涵。面向未来,云南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持续深化制度型开放,在服务共建“一带一路”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中奋力谱写更新更美的中国式现代化云南篇章!
(作者系云南省社会主义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