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系统观念推进边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来源:云南日报 2025-07-23 09:17:43 【字体:

作者:马忻

2025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指出:“云南民族众多,要加强边疆民族地区治理,拓宽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实践路径,深入推进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切实维护民族团结、边疆稳固。”这为云南的边疆治理指明了方向。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提出“加强边疆民族地区治理”“深化生态文明建设”“打造沿边开放新高地”等具体举措,这些举措共同构成了边疆治理的理论基础、战略布局和实践框架。我们要以系统观念推进治理实践,将理论优势转化为发展动力,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谱写边疆治理的云南篇章,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以党建引领边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夯实政治基础。边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到边疆治理各方面全过程”。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明确提出“夯实党在边疆民族地区的执政根基”,通过“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强边固防、民族团结”等措施,将党的领导贯穿于边疆治理各方面全过程。实践中,马关县通过“村级共建理事会”汇聚党员群众智慧,共谋发展大计;腾冲市则通过红色文化教育,增强各族群众的认同感。这些实践充分证明了基层党组织在边疆治理中的核心作用。从理论层面看,系统观念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绿春县全力打造的“边疆党建长廊153工程”,正是对这一理念的生动实践,通过整合组织建设、社会治理、产业发展等资源,构建起“全周期治理、全要素联动”的现代化治理体系。

以民族团结夯实治理根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云南作为多民族聚居的省份,民族团结是边疆稳定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部署“深化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推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五个嵌入”。腾冲市司莫拉佤族村通过文旅融合,促进了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绿春县以绿色产业为纽带,激活了民族团结的内生动力。这些实践将“多元一体”的文化特色转化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强大凝聚力。从理论维度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提出“传承弘扬民族团结誓词碑光荣传统”,正是以历史记忆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体现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深厚情感。

以生态优先引领绿色发展,守护西南生态屏障。云南的生态安全对国家战略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要求云南“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对此作出具体部署,要深入推进绿美云南建设,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实施“碳汇云南”行动。实践中,独龙江乡通过发展生态旅游,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镇康县通过“坚果+蜜蜂”的产业模式,探索了生态经济的新路径。从理论创新角度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诠释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提出的“高质量建设一批低碳园区、零碳园区”,彰显了边疆地区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生态文明担当。

以双向开放激活发展动能,拓展沿边发展新空间。边疆地区是国家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云南“要积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提出“深化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加快中老铁路沿线开发,推动“口岸+通道+市场”一体化发展。实践上,孟连县通过咖啡产业,建立了“企业+村集体+咖农”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了村集体经济发展;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以“党员+N”的网格治理模式,实现了强边固防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从系统思维角度看,边疆治理需实现“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强调“做好内外统筹、双向开放文章”,既要求积极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又注重防范跨境风险,体现了“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战略眼光。

[作者系云南民族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人民武装学院)院长、副教授]

打印页面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