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松 杨孟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凝结着中华民族绵延发展的基因和密码,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考察文化胜地、历史古迹,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华文明永续传承的战略高度,系统审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2025年3月19日至20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云南考察。在考察丽江古城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保护利用好木府这样的重要文化地标,保护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征程上,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保护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科学把握传承与创新、传统与现代、统一性与多样性这“三对关系”。
坚持守正创新
科学把握传承与创新的关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遗产和文化地标保护,在传承发展中文化地标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被不断激活,一张张古今辉映、气势恢宏的文化名片光鲜闪亮,构成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文化地标何以薪火相传?我们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两创”中能够探寻最好的答案。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启示我们,必须科学把握传承与创新的关系。
一是必须全面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深入挖掘历史古迹、文化胜地的历史文化价值,凝练具有当地特色、文化特点的标志性文化符号,在激活历史文化遗存中让更多人感知文化坐标的人文精神和恢宏气象。通过充分挖掘文化坐标的资源优势和文化价值优势,多维度深入挖掘每一座文化地标背后的人文故事、文脉符号,持续擦亮本土文化名片,积极打造特色文旅品牌。二是必须坚持“两个结合”。在守正创新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应当系统推进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在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精心守护好的同时,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新征程焕发生机与活力,让悠久的历史文化跨越时空、传递力量。
坚定自信自强
科学把握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现代化是一个从传统向现代演进的历史过程。历史证明,任何国家的现代化并不是割裂传统的“另起炉灶”,也不是抛弃传统的“推倒重来”,而是对历史文化的赓续,应当也必须植根于自身的传统文化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而不是消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长出来的现代化,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国家的现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结果,不是文明断裂的产物。”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鲜明的中国特色与文化基因。这启示我们,必须科学把握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一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中国式现代化。要充分提炼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文化精髓,以文化自信自强有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思想智慧,不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不断厚植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底蕴。二是以文化自信自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地标是推动文化交流与促进文明互鉴的窗口,已成为连接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重要纽带。我们应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前进方向,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奋力打造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繁荣新地标。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通过持续打造具有中国特色、惊艳世界的文化名片,在交流互鉴中展现中华文明的现代力量,绘就文化强国建设的时代华章。
构建多元一体格局
科学把握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
灿烂的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民族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铸就了多元一体的文化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如何让中华文化根深干壮,各民族文化枝繁叶茂?这启示我们,必须科学把握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
一是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要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故事,引导各族群众准确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在各族群众中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共同理想信念凝心铸魂。要不断巩固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过全面推动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视觉形象建设,深入挖掘、整理和开发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考古实物、文化遗存,不断丰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载体。二是增强各族群众的中华文化认同。着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准确把握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不断加大发掘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力度,重视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推动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通过搭建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进一步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作者分别系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云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本文系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25CX06)、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中国共产党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学理分析和实践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4-YNUMY-20)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