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静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过数千年的风霜洗礼,承载着中华民族独有的精神标识和集体记忆。从儒家的“仁爱”思想到道家的“道法自然”,从优美的诗词歌赋到精湛的传统技艺,这些文化瑰宝构建起中华民族的精神根基。在当今全球化、现代化浪潮汹涌澎湃的时代,传统文化既遭遇着传播的新机遇,又面临着价值重塑、融入现代生活的难题。如何推动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其在现代社会重新焕发活力,既是文化传承的任务,也是提升民族文化自信、促进社会不断前行的重要课题。
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
思想价值:筑牢民族精神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肥沃土壤,其中包含的哲学思想、道德观念以及人文精神共同铸就了中华民族独有的精神品格。如儒家所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鼓舞着众多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并积极向前迈进;道家“无为而治”中对自然法则的敬重展示出中华民族顺应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智慧。
社会价值:助力现代社会治理。传统文化中的社会治理智慧为现代社会治理提供了诸多启示。“民为邦本”的观念同当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高度契合,这告诫我们要重视民生福祉,以稳固国家根基;“和而不同”的包容思想有利于调和不同群体的利益,化解矛盾冲突,增进社会和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逻辑链条把个人道德修养、家庭和睦和社会治理紧紧联系起来,为公民道德养成和社会秩序形成提供了理论依据。把这些传统智慧融入现代治理,可以更新社会治理模式,增强治理效能,促使社会朝着公平、正义、和谐的方向发展。
经济价值:激活文化产业动能。传统文化为文化创意产业、旅游业等提供了大量素材和灵感。把传统工艺同现代设计结合起来,开发出既有文化内涵又具实用价值的文创产品,依托历史文化遗迹打造独具特色的旅游项目等,均可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以故宫文创为例,其通过深入挖掘故宫文化资源,开发出大量深受消费者喜爱的文创产品,既弘扬了故宫文化,又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传统文化与现代产业结合,既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又可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文化与经济的良性互动。
国际价值:提升文化软实力。全球化时代,文化在国际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具魅力,具有独特吸引力。如“天人合一”理念为全球生态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协和万邦”思想则有益于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形成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可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特色和价值观念,加深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理解和认同,化解文化隔阂,并积极吸纳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在交流互鉴中增强国际话语权,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现代转化的路径
教育体系革新:构建全链条文化传承生态。教育是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创建全方位、多层面的教育体系至关重要。在基础教育阶段,可将传统文化课程融入课程体系中,编写专属教材,借助经典诵读、书法绘画、传统音乐舞蹈等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结合地方文化开发校本课程,助力学生了解家乡的传统文化。在高等教育阶段,可开设传统文化相关的专业,培育专业人才,推进学术研究和理论创新,举办文化讲座、非遗体验等活动,提升大众参与度,营造全社会传承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
科技融合创新:重塑传统文化数字新形态。现代科技为传统文化传承创新提供了新手段。可运用数字技术,全面采集、整理并存储传统文化资源,创建数字资源库,实现文化资源的长久保存和便捷传播。依靠人工智能、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创新传统文化的呈现形式。譬如,通过VR技术重现历史场景,让观众仿佛置身其中,感受文化魅力;通过人工智能算法对古籍进行智能分析,挖掘深层次内涵;利用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等,用形象有趣的方式传播传统文化,激起年轻一代的兴趣,扩大传播范围。
产业深度融合:激活文化经济发展新动能。推进传统文化同现代产业深度融合,是实现其现代转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文化创意产业领域,可以鼓励企业挖掘传统文化要素,并把其运用于产品设计、影视制作、动漫游戏等产业中,从而形成带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就旅游业而言,可创建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旅游线路及景区,诸如历史文化名城游、传统村落游等,使游客在游览过程中深刻体会文化韵味。还要加大文化同科技、金融、互联网等产业相互交融的力度,塑造出如数字文化产业、文化电商等新形态,助力传统文化相关产业实现转型升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现代转化是一项系统且艰巨的任务,需要在传统文化的根基上,以创新性思维推动其与现代社会的深度融合。在这个过程中,要把握好传承与创新之间的平衡,既不可因过度追求创新而丧失了文化本真,又不能因为墨守成规而阻碍发展,进而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散发出新的光芒。
[作者单位:陕西学前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2024年西安市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文化强国视域下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渊源与实践路径”(项目编号:24ZD13)、2024年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家国情怀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培育研究”(项目编号:24JG03JC)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