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赋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路径研究

来源:云南日报 2025-07-18 15:11:57 【字体:

作者:赵 娜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人口结构快速变化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保证老年群体老有所养、老有所依,是整个社会需要共同面对的时代课题。如今,在我国城市社区养老相关领域中依然存在供给成本较高、服务人员短缺、资源效率低下等问题,迫切需要通过转型升级实现优化与发展。同时,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广泛普及,数字技术也为养老服务的一体化、精细化发展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提升路径,通过在养老服务中嵌入数字化设备、产品与平台,可实现现有服务功能、服务质量、服务体系等的全方位革新。为推动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进一步转型,要积极利用数字技术改善城市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开展数字养老、智慧养老的试点应用示范工作,积极探索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多种创新模式,通过对现有实践进行阶段性总结梳理和理论框架的构建,有效提炼出适合广泛推广的城市社区养老服务新路径。

数字技术赋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要加强以老年人为中心的价值嵌入。首先,要准确识别老年群体在不同场景中的需求和痛点。在日常起居中,要对老年群体的需求进行精准回应和识别。通过智能终端和平台助餐功能的建设,帮助老年群体实现便捷点餐与支付,减少独居、空巢老人在饮食方面的困难;在居住安全中,要加强物联设备的普及,推动紧急呼叫和远程监控功能的开发,为生活不便的老人提供全天候的安全保障;在医疗服务中,要加强就医通道、挂号问诊流程的优化,降低老年群体的使用门槛,提升老年群体的就医体验。其次,要加强信息技术的支持力度。通过可视化养老技术的运用、线上服务平台的搭建,减少老年群体对养老服务“找不到、不会选”的获取障碍。同时,要加强养老服务体系的供给能力,鼓励专业机构通过线上终端和热线电话开展上门服务,打通养老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要加强老年群体的权益保障,通过开展线上法律课堂、推送普法视频等方式,帮助老年群体提高自我保护能力,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最后,要加强积极老龄观的推广。通过开展“数字体验”“社区互助”等活动,激发老年群体的学习热情,鼓励其积极学习数字技能,参与社区的互助与治理活动,提高其对数字社会的适应性,从而构建更加人性化、精准化、公平化的服务体系,真正实现技术发展与老年福祉的同频共振。

数字技术赋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要加强资源的优化配置。首先,要加强政府的统筹协调作用。政府作为社区养老体系建设的主导力量,承担着顶层设计、制度保障、资源引导和日常监管等任务。政府部门要通过制定规范标准、提高支持力度等多种方式,加强各类资源和多种服务的整合,推动不同层级、不同部门、不同系统之间的协调和统筹。其次,要加强政企合作。科技企业在技术供给和服务创新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养老体系的数字化建设,离不开设备和系统的支撑,各级政府可通过联合开发、项目合作、服务购买等多种方式,加强优质企业资源的引进,共同推动智能化、适老化的养老服务方案实施。再次,要加强与社会力量的合作。养老服务作为兼具公益性和社会性的服务领域,社会组织在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各级政府可通过加强财政补贴、项目扶持等方式,积极培育和发展专业性社区养老服务组织。最后,要加强与家庭的合作。家庭是老年群体日常生活的重要场域,也是养老服务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参与者。可通过加强技能培训、宣传教育等方式,帮助家庭成员掌握相应设备的使用方法。同时,在尊重老年群体个人隐私的基础上,鼓励家庭与相关服务组织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加强相关健康数据的互联互通,从而提高养老服务的安全性与针对性,推动信息、数据、服务等资源的高效流动与深度整合,真正实现从“碎片化”到“一体化”的转变,以构建更加智能、精准、温暖的现代社区养老服务体系。

数字技术赋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要加强相应保障设施的建设。首先,要强化制度保障。建立跨部门协同的数字养老制度框架,明确民政、科技、卫健等部门在数据共享、技术应用、服务监管中的权责;针对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日间照料中心等基层养老场所,对养老数据安全、线上服务流程等制定统一标准,明确相关软件、硬件设施的建设要求与安全标准,加强相关场所对数字化平台的接入能力。其次,要加强能力建设。一方面,要加强社区服务中心、图书馆、老年大学等相关场所的建设,通过积极开展数字普及教育、数字技能培训等,帮助老年群体掌握基础的数字知识与技能。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相关管理、服务人员的数字化能力培训,提高其开展精准数字服务的能力与水平。再次,要加强基础设施保障。既要在硬件方面重点推进老年群体相关居住、活动场所的改造和升级,布局烟雾报警、监测设备等智能终端,也要优化洗浴、如厕等生活服务设施,提高老年群体日常生活的便捷性,更要在软件方面积极进行应用平台、网络服务的适老化建设,通过完善语音输入、大字体等功能,提高设备的易用性。

[作者单位:商丘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河南政府购买农村养老服务现状、问题与改进路径”(项目编号:2022BZZ011)的研究成果]

打印页面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