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吕天翔
“尊嘟假嘟”“绝绝子”“yyds”“夺笋”……泛滥于网络媒体、社交平台的各种流行“梗”,正以惊人的速度和广度影响着年轻一代的语言表达和文化认知。
调查发现,一些主流媒体为了拉近与年轻受众的距离,也开始过度甚至不恰当地使用网络“梗”。从小学生作文到课堂发言,皆已受到这波语言潮流的影响。从积极的一面看,网络“梗”以其简洁、生动的特点,能够迅速打破隔阂,缩短人际距离,在青少年群体中构建起一种独特的身份认同感和归属感。
然而,当前网络“梗”的流行趋势正在悄然地塑造着青少年的文化认知图谱。一部分青少年将追逐和使用网络“梗”视为时尚潮流的象征,热衷于标新立异,追求短暂的新鲜刺激,却往往忽略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系统学习和深刻理解。长期沉浸于这种简单化、标签化的表达方式,还会逐渐弱化青少年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复杂问题分析能力。此外,网络“梗”的过度使用还可能导致青少年对语言本身的误解和滥用。他们可能难以区分网络用语和现实生活中的规范语言,甚至将一些粗俗、不雅的网络词汇不加区分地带入日常交流之中,这无疑是对语言纯洁性和严谨性的侵蚀。
青少年群体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未来栋梁,他们的价值取向和审美偏好将直接影响着未来社会文化的走向。面对“梗”文化对青少年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作为信息传播重要枢纽的网络媒体和社交平台,必须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以更加积极和负责任的态度,引导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为他们营造一个清朗的网络空间。
网络媒体和社交平台应建立健全账号未成年人模式的监管机制,运用技术手段加强对平台内容的审核,及时过滤和删除包含不良信息的“梗”,并积极主动地推广和传播健康向上、富有正能量的网络文化内容。注重提升其内容生产的质量,鼓励创作和传播更多具有深度和文化内涵的网络文化产品。通过提供高质量的内容,引导青少年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学习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育引导活动,帮助青少年正确认识和使用网络,理性表达情感,培养他们的自律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辨别和抵制不良信息的侵扰。
总而言之,网络“梗”作为互联网时代一种不可忽视的新兴文化现象,既展现了当代青少年勇于创新、富有个性的时代特征,也给他们带来了文化传承和价值观塑造方面的挑战。面对这一复杂的局面,我们需要以开放和包容的心态,理性地看待“梗”文化中积极的、富有创造力的元素;同时也要高度警惕其可能带来的潜在消极影响,在最大限度地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同时,有效地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