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林 李林
“旅居”概念,是一种融合随行旅游与目的地居住的游憩新方式和文旅新业态。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2024年发布的《中国旅居市场需求调查报告》显示:20至40岁的旅居者约占60%,越来越多年轻人体验旅居出行。结合旅居者出行时间统计来看,出行时间在半年以内的旅居者占90%以上,出行时间在1—3个月的旅居者占63.8%。值得关注的是,“数字游民”成为互联网时代的新型旅居群体。2024年以来,省委、省政府做出支持鼓励旅居云南发展壮大的决策部署,以《加快推进旅居云南建设三年行动》推进文旅强省建设到一个新阶段,有力促进了文旅产业转型和文旅消费升级。
旅居云南势将引领文旅产业发展升级。一是切中新时代旅游新趋向的脉搏。旅居产业覆盖面广、产业链长、综合带动性强,具有一业兴百业旺的特征,《“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从“十五五”来看,旅游发展将呈现出全民化和数字化、绿色化、智能化及融合性、体验性等新特点新趋势。旅居云南可谓是扩展文旅产业发展空间、切中“文旅+百业”脉搏的关键一招。二是绘出资源优势转化经济优势的路径。云南省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底蕴,在诸多资源经济转化“通道”中,发展文化旅游和旅居产业,是最具节能低碳、环境友好、性价比高、品牌溢价等特质的方式,旅居云南迎合了外来游客的深度体验和消费场景需求,是加快资源优势变现的有效手段。三是引爆了文旅消费增长的新燃点。中国旅游研究院2024年发布的《中国旅居市场需求调查报告》显示,“候鸟型”旅居是当前旅居市场主流,旅居者出行整体呈现较为明显的季节性特征,正贴合云南立体气候、滇中四季如春从而适宜避寒消暑的优势。
旅居云南发展还存在一些短板。一是“客从何处来”的市场开拓力度不足。目前国内多地出台了针对旅游客源地的专项政策,如为鼓励旅游企业组织“引客入黔”,贵州省文旅厅出台《2024年贵州省“引客入黔”奖励办法》。而云南目前尚无类似优惠政策和营销措施。二是“购买转化力”的消费粘性培育不够。如果说文旅消费增长是一个长期因变量、涉及诸多复杂因素,那么旅居消费作为拉动文旅消费增长的“新引擎”将被寄予厚望,目前亟须加快引导旅居者进行在地消费、购物消费和综合性消费延展。三是资源分布不均和发展布局不清。云南省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大多分布在滇西地区、滇西南及滇南区域,导致旅居云南游客流向集中在大理—丽江、西双版纳—临沧、红河—普洱、保山—德宏等区域,其他州(市)缺乏吸引旅居游客的亮点资源和热点项目。此外,《加快推进旅居云南建设三年行动》除度假旅居专项、边境幸福旅居等实施方案明确了空间范围和特定对象外,其余医养旅居、养老旅居、文艺旅居等专项工作均未明确空间及区域指向,对游客及经营主体而言,难以精准对接旅居需求和高效开展经营活动。
推进旅居云南高质量发展的对策思考。一是推动“引客入滇”蔚然成风。首先,构建以银发群体和一二线城市“新青年”为核心的“旅居主体”,以北上广深、新一线城市、强二线城市为旅居“主客源地”,制定务实高效而有吸引力的营销政策。其次,针对避寒旅居客源市场开发,定向到东北三省及陕甘宁、新藏青等省份,积极开展“引客入滇”与“招才引智”活动。最后,借鉴贵州经验,设立专项旅游奖励,涵盖旅居云南“八大业态”的引流贡献等。二是促进旅居云南消费倍增。比如,针对初次到云南旅居的“青铜级”游客和一般“活跃粉”,要保障好食住行游购娱等基础生活需求,并提供好安全卫生、通信网络、消费金融等基本公共服务;针对二次复游及多次来滇的旅居“忠诚粉”,在前述产品服务基础上,应提供更完善的文创娱乐、媒体社交、短期工作机会等渠道和平台;针对连续入滇旅居或每年来滇旅居一段时间的“铁粉”,给予其投资创业、子女就学、父母养老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及便利化措施,并按一定规制程序颁发“荣誉市民”“文明旅居者”“云滇旅游友谊使者”等荣誉称号。三是推动旅居云南聚链成网。与单个旅游产品和单一旅游线路相类似,游客对个别州(市)及特定旅居目的地总是容易“审美疲劳”,如果能将全省旅居产品通过统一规划、统筹项目布局,形成不同功能搭配、不同形态组合、不同线路衔接、不同层次和区域联动的“旅居共同体”,呈现给旅居游客“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品牌下的“旅居一张图”,就能推动“旅居云南”聚链成网,提升消费者美好体验感和旅居云南品牌的整体满意度。
(作者单位:云南省宏观经济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