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创新推进思政课建设

来源:云南日报 2025-05-20 08:47:34 【字体:

作者:刘海燕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课程,是培育时代新人的关键路径。思政课建设不仅关乎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更影响民族未来的发展走向,对于学生个体的思想建构、品德涵育及精神成长具有深远意义。在全球化进程加速、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多元文化交织激荡、社会思潮复杂多变的时代背景下,思政课的价值愈发凸显。面对国际国内的复杂形势,思政课作为捍卫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前沿阵地,既要坚守立场,抵御不良思想的侵蚀;更要与时俱进,深刻把握好守正与创新的关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遵循教育教学与人才成长的客观规律,在内容、形式、方法等方面不断探索,以适应时代发展需求。

守正创新是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2024年5月11日,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推进会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强调要“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内涵式发展的本质在于从内部挖掘潜力,通过内在要素的优化配置与潜能释放,实现质量的结构性提升。对于思政课建设而言,内涵式发展是指以育人实效为核心,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度阐释与广度拓展为基础,以教学方法论的科学化与有效性为保障,以知识获取、能力提升、情感培育、价值塑造的有机统一为育人目标的立体化教育体系。守正与创新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中辩证统一。守正是创新的前提基础和衡量标准,为创新划定边界、提供方向,避免“去政治化”“娱乐化”等倾向,体现为对政治方向、价值导向与教育规律的坚守;创新则是守正的内在动力与实现路径,为守正注入活力、拓展空间,通过教学内容的动态更新、教学技术的迭代升级、教学评价的科学优化,主动回应时代命题,营造与时代发展同频的思政课教育生态。

以“守正”为基,把稳思政课建设方向。守正方能固本。思政课建设需以守正为根基,方能牢牢把握政治方向之舵、价值导向之锚、教育规律之绳,确保育人方向不偏移。一是笃守政治方向,铸就思政课建设之魂。政治方向是思政课建设的生命线,需以党的全面领导为统领,夯实政治根基。发挥党组织统筹协调功能,构建“党委领导、党政协同、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思政课建设工作格局;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持续丰富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内核的思政课知识体系,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的“三进”工作;践行党的教育方针,通过系统化理论阐释与实践化教育引导,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二是严守价值导向,厚植思政课建设之根。锚定价值目标,通过课程思政、实践育人、文化浸润等路径,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真正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塑造精神品格,强化集体主义价值观教育,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怀;点亮理想灯塔,系统化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使学生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激发奋斗热情。三是恪守教育规律,夯实思政课建设之本。遵循教学规律,优化教学方法,注重知识的逻辑性与系统性,综合采用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等多样化教学手段,循序渐进引导学生掌握思想政治理论;契合思政规律,把握学生思想形成与发展特征,注重情感教育与理性引导相结合,以情感人、以理服人,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顺应成长规律,将抽象理论转化为具象案例,并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与个体差异,合理设置教学环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以“创新”为翼,激发思政课建设活力。在多元思潮激荡、信息技术迭代、学生需求嬗变的新时代语境下,思政课建设亟需以创新为引擎,突破传统范式桎梏,建立具有时代性、科学性和实效性的育人体系。一是深耕内容创新,熔铸时代铸魂工程。思政课教学内容是实现育人目标的核心载体,需紧密贴合时代脉搏,构建“理论阐释—实践映射—文化浸润”的三位一体内容架构。强化党的创新理论阐释,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三重维度解构其科学内涵,建立原理、范畴、命题的立体化知识图谱;完善热点捕捉、案例转化、价值升华的动态转化机制,将国家战略、社会治理、科技创新等领域的重大现实问题转化为教学议题;发挥文化育人功能,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神基因,着力培育学生的文化主体性与价值自觉性。二是精研方法创新,构建智慧育人范式。教学方法创新需以数字化技术为支撑,构建“主体性激发—沉浸式体验—精准化施教”的三位一体教学生态。采取探究式教学模式,设置认知冲突议题链,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与协作学习,培育其批判性思维;建设体验式育人场域,运用VR、AR技术还原历史场景,开展沉浸式红色研学,搭建跨国别文化对话平台,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情感体验与知识感悟;依托学习分析技术绘制学生认知图谱,建立数据画像、智能推送、动态反馈的精准化教学系统,实施分层分类教学。三是完善评价创新,健全质量保障体系。完善思政课评价机制,应以评价育人为原则,构建“目标导向—过程监测—多元反馈”的三位一体评价框架。以知识、能力与素养为评价目标,完善诊断性、形成性、终结性的全过程评价机制,通过课堂即时反馈、单元诊断测试、学期综合评估等方式,动态追踪学习成效,并建立评价、反馈、改进闭环,持续推动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提升。

(作者单位:北部湾大学教育学院)

打印页面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