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婷婷 牟隆
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鲜明主题。高校作为人才培育的主要阵地,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其思政教育质量同青年学生价值取向与精神境界存在直接关联。随着社会环境发生深刻改变、信息技术飞速发展、“00后”学生思维方式发生转变,传统思政教育模式迫切需要创新。探寻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策略,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也是塑造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重要途径。
更新教育理念: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高校要突破传统思政课程的限制,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大思政”育人体系。其一,巩固课程思政并促使专业课和思政课协同发展。其二,把思政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塑造中,通过红色文化节、主题辩论赛、社会实践等活动营造沉浸式的育人环境。其三,激发全体教职工的育人责任感,把管理服务岗位变成潜在的思政教育平台,从而营造出“人人育人、事事育人、时时育人”的良好氛围。
优化教育内容:增强时代性与针对性。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要紧紧抓住高质量发展这个主题来更新教育内容。一方面,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二十大精神等理论成果转化为鲜活的教学案例。另一方面,要关注学生成长所需,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职业规划指导、网络素养提升等内容。针对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就业焦虑”现象,可以举办“大国工匠进校园”讲座,邀请行业专家讲述奋斗历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创新教育方式:提高教学效果。传统“单向灌输”的教学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学生需求,要通过技术助力与方法创新激发课堂活力。首先,用数字化手段营造智慧思政课堂。利用虚拟现实(VR)技术重现长征路线、中共一大会址等,让学生“身临其境”体会历史;开发思政教育App,以短视频、互动问答、虚拟主播等形式实现碎片化学习。其次,倡导案例教学、情景模拟、小组讨论等互动式教学法。最后,还可以依托新媒体平台开展“云端思政”,借助直播党课、微博话题交流、B站知识科普等途径扩大思政教育的覆盖面。
完善评价体系:构建多元化与动态化机制。科学的评价体系对于推动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高校要摒弃单一的考试评价方式,形成多元、动态的考核机制。其一,采取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要关注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也要注重他们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以及校园活动中的表现,激励学生做到知行合一。其二,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依照学生线上学习行为、思想动态记录等数据,创建个性化的成长记录,实现对学生思想发展状况的动态监测;形成多方主体参与的评价体系,邀请企业导师、社区工作人员、家长等共同对学生的思政表现进行评价,以保证评价结果的全面客观。
(作者单位:西安工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