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融合”背景下优良学风培育的机制构建与实践

来源:云南日报 2025-05-19 10:29:08 【字体:

作者:吴雅芳

新时代背景下,教育改革不断深入,“五育融合”已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理念。“五育融合”即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相互渗透、协同发展,它不仅强调知识的传授,也注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学风建设作为高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才培养质量息息相关。在“五育融合”背景下,培育优良学风需要突破传统建设模式,构建多维度、多元化、协同发展的新机制。“五育”对优良学风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德育为优良学风奠定思想基础,有助于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智育为优良学风提供核心动力,推动学生知识和智力的发展;体育为优良学风打造健康保障,培养学生的毅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美育为优良学风增添人文内涵,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劳动教育则为优良学风注入实践动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精神。

“五育融合”背景下优良学风培育的机制构建

一是组织协调机制。制定明确目标,由学校领导、教育管理部门、学生管理部门、教师代表和其他相关人员共同成立学风建设领导小组,统筹规划“五育融合”的学风培育工作,明确规定各部门职责,推动教学、学工、后勤多部门协调合作,构建全员参与、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二是课程融合机制。在课程体系设计上,打破各个学科的壁垒和界限,推动“五育”元素有机融入各类课程,构建“五育融合”的新型课程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三是评价激励机制。建立多元化、系统化的学生评价体系,综合考量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表现。四是文化育人机制。营造具有“五育融合”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注重校园环境建设,开展文化实践活动,加大“五育融合”的宣传力度,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影响。

“五育融合”背景下优良学风培育的实践路径

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作用,创新教学方法。课堂是开展教育教学、培育优良学风的主阵地,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应贯彻“五育融合”理念。其一,在开展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传授知识,还应培养学生品德。如在对理工科学生的教学中,融入科学精神,培养其创新思维;在对文科生教学中,加强人文关怀,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其二,创新教学方法,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采用案例教学法,引入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使学生更好理解知识;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推动校园活动多样化发展,为学生提供平台。“五育融合”背景下培育优良学风,需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以“五育”为导向设计活动体系,为学生提供实践和展示的平台。在德育方面,依托校园一站式社区服务站,设立爱国主义教育月、雷锋学习活动周、道德讲堂等,提升其社会责任感。在智育方面,邀请行业专家学者进入校园开展学术讲座,组织学科竞赛、设立图书分享会等活动,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在体育方面,组织各类体育赛事、开展运动会,鼓励学生成立体育俱乐部、体育社团,通过开展健身活动,增强学生体质。在美育方面,举办艺术展览会、音乐会、组织戏剧表演等,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在劳动教育方面,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园卫生打扫、校园绿植养护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劳动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加强校企合作共建实践基地,提高创新能力。加强校企合作,是加快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五育融合”机制、培育优良学风的重要举措。其一,高校要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包括基地的建设目标、管理模式、经费投入、人员配备情况等,为基地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其二,高校和企业共同成立联合管理委员会,负责实践基地的规划建设。定期召开会议,及时解决基地建设和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其三,高校针对不同专业和各个年级学生特点,设计具有针对性和挑战性的实践项目,包括企业实际生产、产品研发、运营管理等各个环节,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此外,还可组织企业工程师和管理人员进入校园、深入课堂,为学生举办专题讲座和相关培训,传授行业最新知识、讲述自身经验、拓宽学生视野。

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合力,促进优良学风养成。家庭是学生成长和学习的重要场域,对学生的发展起着基础性、感染性、先导性作用。“五育融合”背景下,构建优良学风需要发挥家长作用,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良好局面。其一,搭建沟通平台,提供多种沟通渠道,定期向家长反馈学生的学习成长情况。同时,与社区建立合作关系,利用社区公告栏、社区活动的方式,发布更新教育信息,促进三方信息共享。其二,共享教育资源,将学校的图书馆、体育馆等设施向家长会、社区开放,邀请家长和社区居民参与校园学术讲座、艺术展览等活动;社区整合自身文化科技资源,向学生免费开放博物馆、科技馆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教学平台。

“五育融合”背景下,培育优良学风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作,需要构建完善的机制,并联合多方力量贯彻落实。高校应充分认识“五育融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积极探索、坚持实践,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推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相互促进,培育更多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作者单位:湖南财政经济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本文系2023年度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项目“辅导员骨干(含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3C36)的研究成果]

打印页面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