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锁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中乡村振兴的“密钥”

来源:云南日报 2025-05-19 10:24:32 【字体:

作者:李晓东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强调“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农民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主体,也是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因此,应深刻把握农业农村现代化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关系,创新现代化举措,更好地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坚持农民主体地位,筑牢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思想根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强调,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和根本动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需以思想解放和观念革新为先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尊重农民意愿,发挥农民主体作用”。这要求我们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过程中,始终将农民置于重要地位。一方面,要破除传统小农意识的束缚。当前,部分农民仍存在依赖土地、安于现状的观念,这与现代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科技化的发展要求存在矛盾。需通过教育引导、技能培训和文化浸润,帮助农民树立市场意识、创新意识和法治意识。另一方面,要增强农民对现代化的认同感。通过政策宣传、示范引领,让农民深刻理解“强国必先强农”的战略意义,主动融入城乡融合发展大局。2024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繁荣乡村文化,推进移风易俗”,正是以文化振兴推动农民思想现代化的重要实践。

强化农民物质基础保障,夯实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现实支撑。物质生产方式的变革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前提。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这为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改善农民生产条件指明了方向。一是以科技赋能农业生产力。当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3%,但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差距,需深化协同攻关,加快智能农机、生物育种、数字农业等技术的推广应用,推动传统农业向“农业新质生产力”转型。二是以产业拓展增收渠道。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积极发展乡村富民产业”“壮大县域经济”。要通过三产融合、品牌培育、电商赋能等方式,让农民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三是以基础设施优化生活环境。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还指出,要“推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这将有效缩小城乡生活品质差距,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硬件保障。

激发农民内生发展动力,构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能力体系。农业农村现代化不仅是物质条件的改善,更是农民能力素质的全面提升。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其关键在于培育高素质农民队伍。一是强化职业技能培训。针对农业规模化、数字化新需求,需构建“政府主导+市场参与+院校支撑”培训体系,重点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乡村工匠和产业带头人。二是完善人才回流机制。通过政策激励、乡情感召、平台搭建,引导大学生、退伍军人、科技人才返乡创业,为农村注入现代化要素。此外,需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统筹建立农村防止返贫致贫机制和低收入人口、欠发达地区分层分类帮扶制度”,就是要通过医疗、教育、养老等公共服务均等化,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完善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制度保障。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规律,要求通过制度改革激发农民现代化的潜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这需从三方面发力:一是土地制度改革。有序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试点,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的有效实现形式,激活土地资源价值。二是创新经营体系。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推广“合作社+农户”“企业+基地”等模式,提升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衔接度。三是突破城乡融合壁垒。2024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这需打破户籍、社保等制度限制,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让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

锚定共同富裕目标,把握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最终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这要求我们在效率与公平的辩证统一中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一方面,要通过“三次分配”优化收入结构。健全粮食生产支持政策体系,实施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提高农民经营性收入;另一方面,要以精神富裕升华物质成果。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部署“实施文明乡风建设工程”,通过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优秀农耕文化,实现农民物质生活与精神世界的同步现代化。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实现民族复兴的关键抓手。新征程上,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将农村发展融入新发展理念,在党建引领、政策支持、制度保障的协同发力中,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注入磅礴力量。

[作者单位:西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农业现代化与乡村振兴研究中心“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农民现代化的逻辑理路及实现路径研究”(AMRR2024033)的研究成果]

打印页面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