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三个着力点
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

来源:云南日报 2025-03-17 11:21:06 【字体:

作者:武丽佳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我国各民族的安身立命之所在、生存发展之支撑、精神气质之标识,也是维系民族共同生命的最根本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着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强大精神文化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为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要求我们必须深入思考以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实践路径,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

构筑共同的价值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各族群众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对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至关重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根本要求,而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必须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主题。要深入开展“四史”宣传教育,让各族群众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要充分用好纪念活动、重要节日、重大仪式等,通过学校教育、理论研究、历史研究、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多种方式,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各族群众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要抓好青少年这个重点群体,把爱国主义贯穿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等各领域,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广大青少年心中牢牢扎根。

构筑共同的文化根脉。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我国各民族文化互鉴融通、兼收并蓄,逐渐超越地域乡土、血缘世系等,汇聚形成具有强大凝聚力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共同的文化根脉。筑牢这个根脉,最重要的是要强化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认同问题解决了,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才能巩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就要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首先是坚定文化自信,这离不开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知,了解我们千年延续不绝的历史,就能自然形成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交融创新;着力打造一批具有中华文化底蕴、充分汲取各民族文化营养、融合现代文明的书籍、舞台艺术作品、影视作品、美术作品等,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

构筑共同的情感依托。从历史演进特点看,我国各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的广阔疆域,共同丰富和发展了祖国的经济,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灿烂文化。这造就了我国各民族在分布上的交错杂居、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所孕育的伟大祖国、伟大民族,永远是全体中华儿女最深沉、最持久的情感所系。”对家园的热爱、对身为中国人的自豪、对民族的情感,成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底色,也积蓄了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情感动能。构筑各民族共同的情感依托,要着力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上下功夫、出实招,要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以语言相通促进心灵相通、命运相通、情感相通;要用好东西协作、对口援助、定点帮扶、西部计划、民企进边疆等工作机制,促进各民族共同富裕;要发挥好“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等各类实践平台和宣传教育渠道作用,不断增进各民族的情感联系。

(作者单位:重庆交通大学)

打印页面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