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截图
彩云网评特约评论员 何冠军
近日,云南印发《关于做好春季学期学校食品安全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级各类学校严格落实陪餐制,做到同餐同食。
陪餐制已经提出多年,最初是幼儿园和中小学校自发探索,校长走进学校食堂,化身学生们的“饭搭子”,开展“陪餐式”的监督。2019年,教育部等三部门联合印发《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明确中小学幼儿园应建立集中用餐陪餐制度,每餐均由学校相关负责人与学生共同用餐,做好陪餐记录,及时发现和解决集中用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由此,陪餐制度正式铺开。
多年实践表明,陪餐制能够严格落实的地方,校园食品安全就不容易出现问题。可是,现实中一些地方和学校,陪餐制运行之初,或是有关部门开展集中检查整治期间,陪餐可能有名有实,陪餐人员也颇为上心。日子久了,就会因疲劳而滋生不满情绪,开始敷衍了事,有的学校甚至安排食堂从业人员代替校长陪餐,填写虚假陪餐记录以应付上级检查;有的校长虽然去食堂用餐,但没有同学生一起用餐,只吃饭、不检查,不监督……这些现象让“陪餐”沦为形式主义,引发家长不满,给校园食品安全问题埋雷。
统筹社会力量破解陪餐监督疲劳难题的典型经验时有报道。比如,有地方实施局长陪餐制,陪餐人员为市县两级教育局局长,分管副局长、机关处(科)室负责人,原则上陪餐人员每月到中小学、幼儿园陪餐不少于一次,用陪餐人的提级化、多元化破解了监督疲劳。又如,有地方监管部门打破固定化程式化的模式,不定时、不定点随机检查,通过常态化巡查、优化执法方式破解了监督疲劳……此次,在上述《通知》发布的同时,云南省市场监管局表示,将持续强化校园食品安全常态化监管,通过部门协同、社会共治,推动校园食品安全管理提质增效,全力营造安全放心的校园饮食环境。只有充分发挥家庭、学校和社会各界作用,建好用好膳食监督家长委员会,形成政府监管、学校负责、社会参与的共治的合力和格局,监督疲劳的困局才能有效破除,确保同餐同食的陪餐制落地落实。
陪餐不仅是吃饭,也是走进孩子内心、让教育更有效更温暖的过程。许多时候,正是一次次的同桌吃饭,拉近了教育者与孩子的距离,在润物无声中激发放大了“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教育功能,坚守教书育人职责,以呵护学生健康成长的心态看待陪餐,把陪餐当成学校整体育人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就能在餐桌上发现看到学生们的另一面,建立师生之间相互尊重、互相信任的良好关系,主动克服疲劳情绪侵扰,用心用情投入到陪餐监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