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持续激发新动能

来源:云南日报 2025-01-08 15:18:29 【字体:

作者:马子红 杨淳

生产性服务业是一种以人力资本、知识资本和技术资本为重要投入要素的实体经济形态,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完善发展服务业体制机制作出部署,明确提出“聚焦重点环节分领域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根据国家统计局颁布的《生产性服务业统计分类(2019)》,生产性服务业涵盖研发设计与其他技术服务、货物运输通用航空生产仓储和邮政快递服务、信息服务、金融服务等十大领域。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在于生产力构成要素质的跃升,而高质量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其中一项重要抓手。

云南省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意义。一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内在要求。2023年云南省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1.8%,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能。作为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直接关系服务业发展质量,必须积极引导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促进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二是延伸产业链价值链的必然选择。经过多年发展,云南已经是资源型产业大省,但产业链上游的生产性服务业还不发达,难以适配高端制造业的发展需求。目前,全省制造业正处于从价值链中低端向高端攀升的重要阶段,依托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能够带动制造业的非核心业务分离,进而提升制造业核心业务能力,为新一轮经济增长提供新动能。三是塑造国际竞争合作新优势的重要举措。当前,全球服务业开放发展的大势日益凸显,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有利于补齐全省科技研发、工业设计等领域短板,增强科技创新水平和技术攻关能力,有利于激发动能,提升云南参与周边国家服务业竞争的能力。

云南省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步伐加快。一是增长势头相对迅猛。近年来,全省传统服务业比重大幅下降,生产性服务业稳步提高,服务业各行业发展更加均衡。1978年,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合计超过56.9%,服务业发展相对集中;到2023年,两大行业占服务业的比重分别降至20.9%和10.8%。二是创新能力明显增强。2023年,全省规模以上服务业民营企业共计1874家,营业收入达1117.37亿元。同时,大数据成为服务业重要的生产要素,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等以数字化产品和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生产性服务业,引领全省服务业优化升级。2023年,全省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分别同比增长28.8%、16.7%和17.1%,增长贡献率分别为57.2%、20.5%和10.4%。三是开放程度稳步提高。云南省服务业对外开放步伐显著加快,融入全球服务网络的进程持续推进。通过深化改革、优化营商环境,云南积极推动生产性服务贸易的扩展与外资利用的增长,展现出稳步向好的发展态势。这不仅为推动全省外贸外资的增长注入了强劲动力,也为打造国际竞争新优势奠定了坚实基础。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全省新设外资企业195家,实际利用外资3.96亿美元,展现出外资流入的稳定增长趋势。

云南省生产性服务业亟待补短板优结构强功能。一是补短板。加快推进生产性服务业数字化转型,推动传统服务业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全面向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转型升级。深度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提升各环节的协同效率和服务质量,不断丰富生产性服务业的业态。二是优结构。要依托现代先进制造业生产模式,强化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引领作用,通过技术驱动,打破传统服务模式的限制,拓展服务领域,满足日益复杂和多样化的市场需求。要追踪信息时代先进制造业发展实践,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创新与升级。要重点培育信誉好、服务质量高的生产性服务企业,建设形式多样的创新载体,发掘生产性服务领域的创新型企业、独角兽企业,打造生产性服务领域的国际著名品牌或顶级品牌方阵,构建具有全球领先水平的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体系。三是强功能。要推进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的有效联动,打破传统行业边界,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协同发展模式。要加强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及未来产业的深度融合,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的同步发展。要注重生产性服务业的“引进来”与“走出去”双向互动:注重“引进来”,充分借鉴国际先进的服务理念和技术,不断提升全省生产性服务业的创新能力;注重“走出去”,积极推进生产性服务业企业更好地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利用国际市场和资源,不断提升全省生产性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通过这种双向互动,能促进云南生产性服务业的国际化进程,为我省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能。

[作者分别系云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云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云南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22FJLB024)、云南省教育厅2024年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24JG006)、“云南省教师教学创新能力提升”项目(JXCX24003)的阶段性成果]

打印页面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