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当泼水节的水花溅起阳光,当阔时节的酒歌唱醉群山,当龙舟的鼓点激荡江河,当中秋的月光照亮你我……节庆,是山河的节拍、记忆的密码、情感的纽带。在云南,每一次欢庆,都是民族团结的生动注脚,每一段歌舞,都在谱写“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温暖诗篇。
山河同歌,节庆共舞。云南网、云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媒体中心、“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云南宣传网、云南文明网、今日民族杂志社联合推出专栏《山河“节”拍共此时》,通过创新视觉、融媒表达,记录各族儿女共筑美好家园、共享发展成果、共绘和美篇章的生动实践。
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这轮照亮千古的明月
今夜依旧清辉漫洒
融美云南的万千气象
在诗意的月华流光里
唱响各族人民的团圆欢歌
从《周礼》中最早出现的“中秋”一词,到魏晋时期“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从唐朝初年成为固定节日,到宋朝广为盛行,直至明清时期与元旦齐名——中秋节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已然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符号和精神纽带。
跨越山河岁月,云南各地融汇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形成多姿多彩的节庆形态和中秋习俗,生动诉说着各民族对幸福生活的共同追求,演绎着“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化图景。
月下笙歌 乐舞中的团圆叙事
月亮作为中秋节的核心符号,在能歌善舞的云南人眼里,也成为寄情于景的深切表达。
当明月升起,红河州弥勒市的男女老少,便身着盛装自发聚集到开阔广场上,弹响大三弦,吹起竹笛,围着篝火击掌起舞。明快奔放的“阿细跳月”,历经世代传承与交融,从源于农耕文明生活劳作的庆祝形式,变成了如今千万人同心共舞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24年,红河州弥勒市的彝族阿细跳月获评“中华体育文化优秀民族项目”。
阿细跳月 图源:红河发布
滇西北高原上,迪庆州各族群众围成圆圈跳起锅庄舞,用苍劲的歌声、稳健的舞步歌颂丰收美好;德宏州的村村寨寨,中秋之夜则回荡着葫芦笙的悠扬旋律,乐声穿林渡水,演绎着月下相亲相依的团圆叙事;西双版纳的凤尾竹旁,竹竿舞开合起落,清脆的竹击声与欢笑声交织,迎接四方宾客共庆佳节。
2024年云南“大观奇妙夜”大观楼灯会。张琦敏 陈思蒙 王小羽 摄
这些各具特色的月下歌舞,以艺术的礼赞诠释着中秋节的文化内涵,不仅承载了地域独特的历史记忆,更传递着中华民族关于团圆、关于爱的永恒主题。
饮食传承 舌尖上的交融密码
中秋食俗是节庆文化的重要载体,凝聚着深厚人文情感。《西湖游览志会》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以圆饼祭月、分食共尝的习俗,流传千载,在云岭大地上衍生出百般风味。
纳西班涛月饼。丽江市融媒体中心 木雯娇 摄
丽江古城的人家,中秋前夕正齐聚制作“纳西班涛”月饼。揉面、包馅、压制、烘烤……在齐心协作中捏制甜蜜美满的祝福。这座“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上的历史名城,自古便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之地,月饼的香味也在延续着马帮时代的往来故事,成为连接亲情友情的纽带。
电商平台的直播间里,以云腿月饼为代表的滇式月饼堪称“顶流”,用火腿搭配蜂蜜白糖为馅,形成咸甜适中的风味特征,这种因地制宜的烹饪智慧见证了云南各民族饮食文化的深度融合;滇中地区的簸箕大荞饼,因不普通的尺寸增添了一份礼序内涵,长者执刀分予家庭成员,月圆如镜,饼圆如月,合家分食的仪式超越饮食本身,成为代代相传的家风教义。
云腿月饼 胡妤雅 摄
以食为媒,以节促融,各样的饮食图谱承载着共同的情感寄托与文化认同——对团圆的珍视,对丰收的感恩,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舌尖上的交融,正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生动体现。
古韵今风 文旅融合的时代表达
随着文旅融合的深入发展,云南各地组织开展系列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将千年中秋古韵转化为可感知、可体验、可共享的当代文化盛宴,成为宣介“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平台。
官渡古镇中秋趣味集市。图源:官渡文旅
穿梭在昆明市官渡古镇的街巷,打卡现代文创市集,回溯“古渡渔灯”的历史韵味,于泛舟、观鱼、赏月、巡游间进行一场古今对话,看历史街区的活力新生;到保山市和顺古镇拍创意十足的水上印象码头中秋美陈场景,玩转妙趣横生的猜灯谜游戏,放寄托美好心愿的祈福河灯,沉浸式感悟国风美学意境;在大理洱海畔体验“山歌文化+特色山货+数字直播”互促共荣的新生态,听山歌民歌演绎的现场音综,看特色十足的乡村T台秀场,逛山货淘宝大集,参与非遗工艺研学,解锁农文旅新场景。
系列实践既守护了传统文化的根脉,又赋予了其时代的新意,丰富旅游体验的同时,进一步激发了消费市场活力,让“我们的节日”成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时代注脚。
和顺古镇“和顺升明月”活动。图源:腾冲发布 李盛中
月照云岭,山河同辉。云岭大地同庆的中秋传统在守正创新中不断发展,在交流互鉴中持续丰富,彰显着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和包容性,深深植根于这片热土的文化印记,宛如一部用月光绘就的长卷,续写着非遗乐舞的生生不息、饮食文化的脉脉相承、文旅融合的欣欣向荣,各族儿女于此共筑美好家园、共启繁荣新篇。
策划:浦美玲 段琪宇
统筹:何沐 李斌 张成 杨景涵 王波
视觉设计:何沐
撰文:王波
视频素材:胡妤雅 红河州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丽江市融媒体中心
视频、动画制作:王梓澜 丁瑞
部分资料来源:文旅头条、央视网、昆明市官渡区文化和旅游局、腾冲市文化和旅游局、大理州文化和旅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