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省委书记王宁在昆明市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富民县调研。在罗婺彝绣街参观彝绣展示时,他鼓励当地让更多群众的老手艺对接大市场、得到好收益;在百年老店建新园生产基地,他叮嘱企业要与时俱进挖掘老字号的新内涵、新价值。
王宁在罗婺彝绣街参观彝绣展示。雷桐苏 摄
一幅彝绣,一家老店都有什么特点?
穿“针”绣精彩
在禄劝县罗婺彝绣街,20多家企业聚集于此,通过融合文化传承、旅游体验与商业功能,正成为彝绣技艺的活态展示窗口和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
彝族刺绣传习馆内,记者看到了不少年轻的面孔。“难得还有年轻人愿意学,我会倾囊相授,让他们一心学艺。”传习馆创始人游定美说。
作为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游定美掌握着65种针法和90多种纹样的绣法。文化积淀与时光年轮,经过她银针翻飞、指尖生花的技艺,定格到一片片布料上。
刚满36岁的尹明章就是游定美的学生,如今他已是一家文化传播公司的董事长。得益于手艺的加持、政府的扶持,尹明章大力推动彝绣产品多样化开发和跨界品牌合作。“通过联名设计来提升品牌影响力,部分高端服饰单品售价超过8000元。”尹明章介绍,在保留传统丝线、棉布的基础上,自己还尝试与羊毛、亚麻、皮革等材料结合,探索刺绣与蜡染、扎染等其他非遗工艺的融合,丰富产品表现力。“掌上孵彝绣,心尖焕尊荣,我们是用针线游走世界。”
除了企业带动,禄劝县还成立彝绣协会,在绣娘、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手工艺从业者和企业间搭建桥梁,通过资源整合、要素嫁接,相继开发出彝绣抱枕、杯垫、灯罩、壁挂、屏风等家居软装饰品,将民族文化融入现代生活空间,并呼应年轻人消费特点和游客需求,推出各式文创产品,让“彝绣+”成为新时尚。数据显示,彝绣产业链带动当地1万多名专职及居家绣娘就业,年生产彝绣品30万件以上。“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实现了文化传承与民生改善的双向共赢。”禄劝县委书记杨正山说。
从穿在身上的衣物,到“穿”进生活的艺术,穿针引线之间,文化焕发出勃勃生机,也让彝绣这部“绣在衣服上的民族史书”翻开了新的一页。
引“线”向未来
对很多云南人而言,热腾腾的米线是一天的开始,是可感可及的人间烟火气。位于富民县的“建新园”企业文化展厅,详尽记录了米线的文化史、发展史。
“一碗米线香,半部春城史。”昆明建新园食品销售有限公司总经理邓浩菁介绍,从“建新园”到“福华园”,从“端仕小锅”到“南来盛”,这些充满历史印记的文化符号,不仅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和舌尖上的美味,也是企业向新转型的底气所在。
面对蓬勃兴起的网络销售,如何在新赛道上跑得更远?邓浩菁用云南米线和广西米粉进行对比:两者都要用到“米加水”,广西通过打通螺蛳养殖、蔬菜种植与线下门店、线上零售的全产业链,让螺蛳粉发展成为大产业。
“我们吸收借鉴,融合食品加工技术、生物灭菌技术、智能制造技术,建设了智能化米线自动生产线,24小时可生产6万袋。”邓浩菁介绍,通过技术创新,企业相继推出中式面点系列、野生菌特色系列、家宴系列等产品,逐步形成了餐饮门店+快消品,种养殖基地+中央厨房+冷链物流+餐饮门店的全产业链条。
邓浩菁表示,宝善街店最高一天营业额约16万元,2024年线上销售额超过2500万元,企业正朝着线上线下齐头并进的方向发展。“文化和品牌,是我们与消费者形成情感共鸣的纽带。”
从农田到餐桌,这种“一产筑基、二产增值、三产拓路”的融合模式,让每个环节能够产生协同效应。“过去是前店后厂的街坊小店,现在是拥有外观专利的现代企业。”过桥米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钟金、张仲敏认为,传统技艺在创新中始终保持着生命力。
记者观察
不久前召开的全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会议上,省委发出了“群众持续增收”的“5问”,其中一条实现路径就是做好资源转换文章。
从穿“针”绣出的精彩,到引“线”面向的未来,文化资源转换同样大有可为、前景可待。通过对具有地域特色、民族风情和历史底蕴的文化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借助市场穿“针”引“线”,精心打造与之相匹配的产业链,完全能够有效释放云南文化资源的巨大潜力,并将其转化为品牌力、影响力和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