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节”拍共此时|火舞云滇,共庆彝乡狂欢夜

来源:云南网 2025-07-24 16:53:34 【字体:

编者按

当泼水节的水花溅起阳光,当阔时节的酒歌唱醉群山,当龙舟的鼓点激荡江河,当中秋的月光照亮你我……节庆,是山河的节拍、记忆的密码、情感的纽带。在云南,每一次欢庆,都是民族团结的生动注脚,每一段歌舞,都在谱写“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温暖诗篇。

山河同歌,节庆共舞。云南网、云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媒体中心、“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联合推出专栏《山河“节”拍共此时》,通过创新视觉、融媒表达,记录各族儿女共筑美好家园、共享发展成果、共绘和美篇章的生动实践。

眼下,滚滚热浪席卷不到

“高冷”的云贵高原

当月的星斗缀满苍穹

熊熊的火把点燃

云岭大地的各个角落

传承千年的火把节盛装开启

这是一场民族团结的狂欢盛宴缘起之火 从部落图腾到文化符号

熊熊烈焰中,火光如银河倾泻,照亮了云岭大地,也点燃了各族儿女心中的热情。在这里,火不仅是光明与希望的象征,更是民族团结的纽带,将云南各族儿女紧紧相连,共同谱写着一曲动人的民族交响乐。

缘起之火 从部落图腾到文化符号

在楚雄彝族自治州的崇山峻岭间,火把节的起源如同山间缭绕的云雾,既朦胧又神秘。当地老者会抚摸着火塘边的青石,讲述火把节的由来:彝人效仿古人举起天火,扎起松木火把,绕田埂驱虫,最终迎来五谷丰登。这个被《彝族源流》记载的传说,恰似一把钥匙,解锁了火把节的文化基因——火,是沟通天地的媒介,是古老先民的智慧,蕴含着彝族人民对自然规律的深刻认知。

然而,火把节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它逐渐超越了单一民族的范畴,成为云南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白族的三月街、纳西族的棒棒会、傈僳族的刀杆节……这些看似不同的节日,却同火把节一样,在云南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联欢中闪耀着民族团结的光辉。火把节期间,大家手持火把、共同巡游,用行动诠释着“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深刻内涵。

交融之火 多民族共绘的边疆画卷

夜幕降临,云岭各族儿女身着盛装欢歌。彝家儿女的“英雄结”在火光中摇曳,白族姑娘的“风花雪月”头饰熠熠生辉,纳西老者的“七星披肩”诉说着古老传说,傈僳小伙的“百褶裙”舞动着青春活力。他们手拉手、肩并肩,围着火把翩翩起舞,老人们围坐一圈,讲述着古老的故事,孩子们在人群中穿梭嬉戏,欢声笑语此起彼伏。

篝火晚会是火把节的高潮部分,也是各民族文化交融的舞台。彝族的达体舞、白族的三道茶、纳西族的东巴文字、傈僳族的阿尺木刮……这些文化元素在篝火的映衬下交相辉映,共同绘制出一幅多彩的文化画卷。游客们不仅可以欣赏到精彩的表演,还能亲身参与到各种民族活动中,体验不同文化的韵味和魅力。他们与彝家儿女共饮“秆秆酒”,与白族姑娘共制“乳扇”,与纳西老人共写“东巴文”,在互动中增进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火把节期间的特色活动不仅是民族文化的展示窗口,更是民族团结的见证。在楚雄彝人古镇,各民族艺人共同制作巨型火把,他们有的削竹篾、有的缠彩线、有的涂松脂,分工合作,默契十足。在大理古城,白族、彝族、汉族等各族厨师共同烹制“火把节长街宴”,他们有的切菜、有的炒菜、有的摆盘,将各民族的烹饪技艺融为一体。在丽江束河古镇,纳西族、傈僳族等各族青年共同举办“火把节情歌对唱”,他们用歌声表达爱意,用旋律传递友谊。

火把节的盛名远播,还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现场可以看到来自欧美的游客穿着彝族服饰跳达体舞,非洲朋友手持火把参与巡游,东南亚游客则品尝着各民族的美食。他们被云南人民的热情和活力所感染,纷纷加入到庆祝的行列中,与当地群众共同分享这份节日的喜悦和祝福。

传承之火 非遗技艺中的文明密码

在火把节的璀璨光影中,隐藏着诸多非遗技艺。在大理州漾濞县漾江镇,火把制作传人李植正演示着古法:精选老松木树枝,去皮后阴干后,再用彝家秘制松脂涂抹,最后缠绕九十九道彩线。这样的火把燃烧时不仅火光纯白,还会散发出淡淡的松香,被誉为“会呼吸的火把”。

更令人惊叹的是彝族“火草纺织”技艺。彝族同胞会将生长在海拔2000米以上的火草叶捶打成绒,再与羊毛混纺,织就的“火草布”遇火不燃,还会散发出驱蚊的清香。在火把节期间,身着火草布服饰的舞者穿梭于火海,恰似凤凰涅槃,成为最动人的文化符号。这些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发展,不仅丰富了火把节的文化内涵,也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发展之火 经济发展搭建起各民族乡村振兴之路

火把节的举办不仅丰富了云南各族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节日期间,旅游收入大幅增长,餐饮、住宿、交通等相关产业也迎来了繁荣。各族群众通过参与节日活动,共享了经济发展的成果。

在楚雄彝族自治州,火把节期间旅游收入占全年旅游总收入的比重逐年攀升;在大理白族自治州,火把节长街宴的预订量年年创新高;在丽江古城,火把节期间的民宿入住率几乎达到百分之百。许多地区通过举办火把节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带动了当地特色农产品和手工艺品的销售,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当最后一簇火把在晨曦中熄灭

滇池的水面泛起粼粼波光

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故事

云南火把节不仅是一场盛大的民族团结盛会,更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生动注脚。在这里,我们得以看见传统与现代的对话,看见不同文明的互鉴,更看见增收致富的希望之光。正如彝族谚语所言:“火把不灭,希望长存;文明交融,方得永恒。”

(策划:浦美玲 段琪宇,统筹:何沐 李斌 张成 杨景涵 王波,视觉设计:黄依萌,撰文:时光远,视频记者:陈思蒙 娄新月 许卓皓,视频、动画制作:王梓澜 丁瑞,部分素材来源:楚雄发布、文旅头条、大理发布、洱源文旅)

打印页面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