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文旅为桥促交融,同心共筑一家亲

来源:云新闻客户端 2025-07-23 17:25:37 【字体:

在滇西南苍翠群山间的普洱,文化和旅游正成为各民族情感相融、文化互鉴的强劲纽带。近年来,普洱市文化和旅游局将文化铸魂与旅游纽带深度融合,推动“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落地生根,在青山绿水间走出了一条以文旅高质量发展助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植人心的特色之路。

文化铸魂,共筑精神家园

普洱市文旅系统着力健全市、县、乡、镇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成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农家书屋等1026个文化阵地,为各族群众搭建起文化互鉴、情感交融的坚实平台。2022年以来,全市开展“戏曲进乡村”“文化大篷车·千乡万里行”等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主题群众文化活动6530场次,吸引421.41万人次参与。洞经音乐展演奏响“续写民族团结誓词碑故事”的华章,“中华民族一家亲”主题晚会、“宾弄赛嗨”歌舞盛会、“我们都是收信人”主题晚会接连上演,在艺术的共鸣中系紧情感纽带。《党的恩情永不忘》《一心一德跟党走》等102部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艺精品涌现,《澜沧水长》《宾弄赛嗨》《阿佤人民再唱新歌》从边陲舞向国家大剧院,蜚声全国。《摆出一个春天》荣膺“群星奖”,《景迈有嘉木》摘得“戏剧中国”最佳剧本,《甜甜甘蔗地》舞进群星奖复赛,以文化之力凝聚起各族儿女团结奋进的共识。

 

旅游搭桥,拓展交融场景

普洱市文旅系统深挖民族村寨旅游潜力,景迈山世界级度假区规划、澜孟西乡村旅游建设规划落地,思茅天干箐农文旅综合体、墨江新武小寨、澜沧罗八雨林度假社区等项目加速推进。打造思茅南岛河、墨江曼海、镇沅紫马街等乡村旅游示范点,思茅大荒地、澜沧老达保等6个入选“旅居云南”典型案例的村寨,成功营造本地居民与30.27万旅居客群和谐共生的独特氛围。全市39个A级旅游景区巧妙增设82处中华文化符号展示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进景区”活动年均超百场,实现高A级旅游景区中华文化视觉形象全覆盖。节庆活动亦成为重要纽带:“茶和天下·共享非遗”主会场活动成功举办,“双胞胎节”“神鱼节”亮相央视新闻联播,“木鼓节”登上央视农业农村频道。“开心广场·和谐文化”月月演、农民工文化节、茶马古城民族团结篝火晚会等本地品牌活动,让“近悦远来、主客共享”的暖意弥漫全城。

 

融合赋能,深化理解认同

普洱实施“人人都是讲解员”工程,年均培训从业人员3000人次,6055支志愿服务队为市民、游客提供暖心服务。导游讲解内容审核趋严,确保优秀传统文化精准传播。“普洱红色历史展”“民族历史文化展”及“普洱印记”等系列文创产品,让游客在沉浸体验中增进对各民族的认知。旅游产品体系持续丰富——4村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7村获评云南省旅游名村,7村成为金牌旅游村,8地入选最美乡愁地,12个村庄跻身A级旅游景区。93条“周末游”“研学游”“乡村游”精品线路,串联起思宁江墨民族团结教育线、澜孟西民族风情线、景景镇自由行三条“促三交”主题线路,推动全市乡村旅游接待量从2022年1714.35万人次跃升至2024年2173.2万人次。景迈山申遗成功极大提振文化自信,“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专场”“景迈山·武夷山茶对话”“假日生活·普洱烟火”系列宣传,不断擦亮“绝版普洱·香遇世界”品牌,游客总量从2022年4285.88万人次攀升至2024年5433.31万人次,2025年上半年已达2989.54万人次。

(子涵 图)

(周思雨 图)

迈向纵深,擘画交融新篇

面对文旅资源挖掘深度不足、活动产品促“三交”效果待提升等挑战,普洱文旅正围绕“五大任务”与“六项行动”精准发力:持续开展“文化大篷车·千乡万里行”“戏曲进乡村”“四季村晚”等惠民活动,孵化强信心、聚民心的文艺新作;推进茶马古道立法保护,打造“景迈山—共生与传承专题展”,以“茶藏古今·道通天下”及“非遗里的普洱”“文物里的普洱”系列活动,深挖各民族共创灿烂文明的故事;依托重点旅游资源普查与“绿三角”规划,深化农文旅融合与民族村寨开发,建设乡村旅游目的地与高A级旅游景区,强化中华文化符号在旅游场景的表达;策划“追寻红色普洱”“共庆和美普洱”主题宣传,讲好“五个认同”“四个与共”的普洱故事,打造促“三交”的优质产品与示范线路。

普洱文旅人正以山水为笺、文化为墨,奋力书写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时代答卷,让民族团结之花在茶马古道的源头常开长盛,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坚实的普洱力量。(通讯员 姚梦溪/文“普洱发布”公众号 普洱市文化馆/供图)

打印页面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