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自由则国自由……”
春风摇荡,怒江之畔,傈僳语、汉语交替的清亮童声在泸水市大练地街道和谐小学校园内回响。闻声而去,和谐小学“和之韵艺术团”(以下简称“艺术团”)的成员们正紧锣密鼓地排练着,孩子们整齐排列,个个精神饱满,眼神中透露出对音乐的热爱。
宽敞明亮的音乐教室内,快板、葫芦丝、口弦、“期奔”“笛哩图”等风格各异的乐器有序摆放着。
墙壁上,各国音乐家的简介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呈现,与一旁精美的五线谱图案相互交织,每一处细节,都营造出浓厚的音乐氛围,孩子们在这里开启探索音乐的奇妙之旅,用旋律书写独属于他们的成长故事。
胡伟杰(图左)
“我觉得音乐有着神奇的魔力,每次迈进音乐教室,感觉身心一下子就放松下来了,在这里我不仅可以学到许多音乐知识,还能结交很多朋友。”艺术团成员胡伟杰高兴地说。
据了解,艺术团成立于2020年9月,成员来自不同年级的傈僳族、白族等学生,目前有45名成员。每周,指导老师都会定期开展教学和排练,从最基础的音乐知识,到合唱的发声、呼吸、节奏把控等专业技能,在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中,不断点燃学生对合唱艺术的热爱,激发他们内心深处的音乐潜能。
“我一直都很喜欢唱歌,以往只能在家里自己哼唱、摸索着练习。自从加入了艺术团,碰到不懂的问题,随时都能向老师请教。”艺术团成员桑雄芳分享道。
艺术团还根据学生们的特长及兴趣,科学地划分了高、中、低声部,还设立了鼓手、红旗手等角色,为每一个渴望在音乐中绽放光彩的孩子,搭建起了梦想的舞台。 “我的力气很大,得知艺术团有鼓手这个角色后,我毫不犹豫就选择了它,每次敲鼓我都很兴奋,仿佛自己化身为掌控节奏的小小魔法师。”艺术团鼓手汪豪笑着向记者分享自己的感受,“大家一起排练、演出,不仅增强了我的团队合作能力,也让我学会了倾听他人的声音,这些都是我在艺术团宝贵的收获。”
和谐小学位于怒江州最大的易地搬迁安置点——和谐社区,这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大家庭,居住着傈僳族、怒族、白族等12个民族的搬迁群众。
艺术团在致力于培养学生美育素养的同时,尤为注重对怒江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将口弦、“笛哩图”“期奔”等蕴含着深厚民族底蕴的乐器,以及各民族语言巧妙融入日常教学和表演之中,改编了《汪咀角洛洛》《春晓》《幸福是什么模样》《少年中国说》等一系列令人耳目一新的音乐作品。
凭借出色的艺术水准与独特的民族风格,艺术团多次受邀参加州、市级各类比赛和展演活动,2024年11月,在“浸润计划”怒江州中小学合唱展示活动中,获得小学组三等奖的佳绩。
“加入艺术团以后,我学会了很多乐器,例如口弦、‘笛哩图’、葫芦丝等,这些乐器不仅让我感受到了音乐的乐趣,更让我深刻体会到了我们怒江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艺术团成员乔亦琪兴奋地说。
“将怒江的民族元素融入艺术团的日常教学与表演当中,不仅传承了我们的民族文化,也增强了同学们的民族自信,让同学们有机会了解并爱上自己的民族文化。同时,也增加了艺术团的特色。”艺术团指导老师姚天表示。
曾经,这些孩子大多居住在大山深处,而今,他们搬迁至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住上新房,就近上学;曾经,他们羞涩内敛、不善言辞,如今,他们自信坦然,以歌声抒怀。这群来自怒江大峡谷的孩子,用天籁般的歌声,唱响对未来的美好向往。
“许多学生在加入艺术团之后,不仅性格变得更加开朗,而且在学习、生活中也变得更加积极主动,音乐仿佛为他们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户,让他们找到了表达自己的方式,看到了更广阔的天地。”谈及学生们的变化,指导老师姚天眼中满是欣慰与自豪。
一方水土一方人,一方校园一方魂。建校以来,和谐小学始终秉持“五育”并举教育理念,锚定“创建民族特色学校,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的办学目标,构建起“多元+特色”的育人体系。
截至目前,学校设立了合唱、乐器、手工、书法、绘画、足球、篮球、乒乓球、羽毛球、呼啦圈、毽子、武术、田径、象棋、跳棋、围棋、舞蹈等25个社团,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课外活动选择。同时,学校还积极开展文艺汇演、运动会、书画展等活动,不断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全方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学校里,学生不仅能够学到理论知识,还能够培养自己的特长,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下一步,学校将进一步结合怒江独特的民族文化特色,整合各方资源,充分发挥社团的优势与活力,依托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体艺术节和各类竞技活动,为学生创造更多展示自我、锻炼能力的平台,让校园真正成为孩子们茁壮成长、梦想启航的沃土。”和谐小学副校长吴海杨坚定地说。(高庆英 蒋伯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