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3月19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丽江古城考察。在丽江古城博物院(木府),他察看了木府主要建筑,参观纳西族东巴文化研究成果展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保护利用好木府这样的重要文化地标,保护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各族群众自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丽江地处滇、川、藏交界,是“茶马古道”的重镇,在长期的社会历史演进中,纳西族与各民族在不断迁徙交往和互动融合中形成了共创共享的东巴古籍文献(简称东巴古籍)。东巴古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牢记嘱托,我们要充分挖掘东巴古籍文献价值,揭示中国各民族间的互动、融合的实践图景,助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东巴古籍文献的记录特点及其抢救保护工作
东巴古籍,纳西语称之为“东巴苔嗯”,意即东巴祭司用东巴文书写而成的经书,内容涵括了哲学、文学、天文、地理、绘画、舞蹈、音乐、农业、医药等内容,被称为纳西族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体现了纳西族先民绚烂多彩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同时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
(一)东巴古籍文献的记录特点
东巴古籍独特的记录形式与释读方式使人们将其称之为“天书”,只有东巴文化传承人才能释读。东巴古籍中只写出语段内起提示作用的重要字符,释读时,一个字符有时读一个音节,有时读多个音节,有时需释读为一个或多个句子,字符与念诵的音节不是一一对应关系,且一个个东巴字符的语义相互搭配,形成相互关联的文化意义之网。学者无法用现代的读音正确解读东巴文的文化涵义,纵然熟读几十本东巴文字典也无法释读东巴古籍,因东巴文字典里的语词只传达了一半的意义,而只有将其放入东巴古籍的语境中才能诠释其精髓。在释读东巴古籍的过程中,需要把单个东巴文通过抽象思维对整个内容进行整合,得出其要表达的完整内容,这是释读东巴古籍最难之处。
(二)东巴古籍文献的翻译整理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涌现的先行者们,为东巴古籍的翻译整理工作四处奔走呼吁。时任丽江县委书记徐振康认识到抢救东巴文化的紧迫性,成立了东巴古籍抢救整理班子,请来多位大东巴开始了东巴古籍文献的抢救翻译工作,但因当时的社会环境限制,这一工作被迫终止。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和万宝先生排除万难,在丽江成立了“东巴经典翻译小组”。直到1981年5月,“东巴文化研究室”(今东巴文化研究院)成立,全面、系统、科学翻译整理东巴古籍文献的工作正式开始。经过20年的努力,东巴文化传承人和研究人员同心协力将897种东巴古籍文献翻译整理为《纳西东巴古籍译注全集》(100卷),于1999年正式出版,具有内容丰富、资料珍贵、翻译整理抢救及时等特点。2003年东巴文化研究院翻译整理的897种东巴古籍文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的第三项世界记忆遗产,是中国少数民族的第一项世界记忆遗产。
东巴古籍文献中蕴含丰富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元素
各民族间的关联性与整合性是通过族际文化互动得以形成的。东巴古籍通过神话故事、语言互通、文化交流、日常交往、商品交换、技艺互学等多个方面在各民族的日常生活中起到一种交互关联的作用,呈现出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文化场域性场景。
(一)东巴古籍中关于藏族、白族、纳西族的同源神话故事
东巴古籍以神话故事的方式记述了藏族、纳西族、白族的血缘之亲,体现了纳西族与多民族之间的紧密联系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故事讲述了藏族、纳西族、白族三个民族自古以来同出一源,为一母所生,血脉相连,成为了藏族、纳西族、白族手足相亲的情感纽带,并在这样的文化场域中世代绵延,体现了各民族间的历史联系和心心相印、手足情深的珍贵感情。以同根同源的神话故事塑造了各民族的共有精神归依,并作为一条无形的情感纽带维系着各民族成员间的和谐关系,促进了“民心相通”,唤起了多民族间的集体记忆,构筑起多民族群体价值共识的基石,折射出现实中的和谐民族关系,表达了各民族相互认同的一种逻辑合理性,反映出“各民族是一家”的民族和谐朴素意识。
(二)东巴古籍中各民族文化和谐共生的体现
东巴文化中体现了纳西族与周边民族在族际互动过程中的语言交互学习、文字交流互鉴、宗教文化交流交融、商品交换互动、技艺交汇互学等文化样态逐渐互嵌共融的内容,各民族从多层面、多维度发生着频繁的交流、碰撞与融合,在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了交集与共享,是日常生活习俗互适的一种表现,呈现出文化相融的特征。
藏语、彝语、白语、傈僳语和纳西语都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其各族群众中有着共同的语言文化交集,虽然经过漫长的历史分化,但一部分共同因素仍然保留了下来,一些基本词汇有着接近的发音,更利于各民族间的语言文化的学习和交流。东巴古籍由东巴文化书写而成,但有少部分是用东巴文以藏语音、白语音、汉语音记录东巴古籍,是多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产生的特殊语言现象,充分体现了各民族已从空间的嵌入发展到了文化的嵌入,并在文化上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借鉴,以文化浸润的方式践行着民族和谐。商品交换不仅仅是商品之间的简单交换,还承载着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东巴古籍中记述的纳西族与各民族之间日益密切的商品交换,促进了文化经济互动,增强了彼此之间的认知、了解与尊重,满足了民族和谐的社会性需要,促进了各民族间的和谐交往。书写东巴古籍的东巴纸制作工艺不是来自“一个社会”与“一个文化”,而是在吸收了多民族文化因素的基础上把民族文化的“多元”融合体现在东巴古籍“一体”之中,展现了各民族间互学互鉴的民族和谐共融局面,是各民族情感交融的生动诠释。
深入挖掘东巴古籍文献的时代价值,助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纵观人类历史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绽放出历久弥新的光芒。东巴古籍文献是纳西族古代社会发展的历史记忆,其以强大的文化包容性和文化生命力践行着民族团结与文化共生,在文化差异的基础上不断融合与互鉴,促进先进的知识技术得以传播,民族文化内容更加丰富多元,既调适了民族关系,又推动了民族团结,使东巴古籍呈现出相互借鉴、相互交融的局面,逐渐形成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化特点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民族共同体,是各民族从相交到相融的原生态案例,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丽江的重要嘱托,深入挖掘东巴古籍文献中的时代价值,助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东巴古籍工作的保护和传承。习近平总书记对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是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的根本遵循。东巴古籍文献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保护和传承东巴古籍必须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做好文化传承工作。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个结合”中的“第二个结合”,坚持东巴古籍研究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东巴古籍的研究,应践行“两个结合”中的“第二个结合”,发挥其时代价值,实现东巴古籍研究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团结工作的重要论述,助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指出,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东巴古籍通过漫长的社会历史文化传承,在与各民族的互动、交融中实现了各民族文化的相互认同,使“互为他者”的民族关系逐渐走向“多元一体”,体现了多民族文化的共生共融性,构筑了共有精神家园,这种共生共融性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促进了各民族文化资源的共享,促进了各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的形成。我们要深入挖掘东巴古籍中的民族团结观念,阐释其中的“三交”元素,自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助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作者分别系东巴文化研究院助理研究员、丽江市委党校副教授)